三十而立还是三十而已?
又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夜晚。在电影频道看了部不出意料的电影,看了几篇文章。最后,还是克服惰性按惯例学习了一会。
躺在沙发上,突然有那么一点怅然若失。学习让人感到充实。但不得不说,学习之前无意中关注到的那个新闻已经成功地影响了我的心情。虽然,那是一个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件,只是又一个家长为了娃娃的食品安全而维权的事件而已。我也相信,这样的事件也绝对是极少数。但不得不说的是,现代社会信息实在是太繁杂了,也许上一秒还在为一个温暖的正能量而感动,下一秒又要为某个负面舆情而气愤。在这样的爆冷爆热中,即便坚硬的试管都要炸裂,更何况普通的人心呢?又如何不会迷惘?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许日益见多识广,但却越来越失去少年的那份意气与无畏。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固然看起来一生都在进步、都在成长。但换个角度想,你看,自古以来,我们的人生仿佛就像精准的刻度一样,似乎必须保持某一个节奏。否则,就会陷入一种掉队的恐惧。
就像,所谓三十而立,有多少人立起来了呢?收入高不高呢?工作有没发展前景呢?有没买房呢?有没稳定的恋爱呢?结了婚,有没生娃呢?生一个还是生两个,甚至生三个呢?生了娃怎么带呢?娃娃读什么学校呢?一想到这些,你会发现人生简直是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不可暂停的困难乃至地狱游戏通关模式,一眼望不到头。
当然,人生当中肯定还有许多其他的风景,但不得不说,无论承认与否,我们都不得不去回答去面对这些问题。或者说,即便我们自己觉得可以超脱,但周围却不可避免地环绕着这种氛围。
记得前些天跟朋友讨论生不生娃、生几个娃的问题。他的观点是,要生娃,但绝对只生一个,带娃太累了实在是,时间、精力、金钱付出太多了,有一个体验父母就可以了。我的观点是,不一定会生两个娃,但从娃的角度来说,还是两个好些,大家心理和实质上相互有依靠。然后围绕一个娃两个娃会出现的各种可能讨论了半天,大家也没达成一致。最后我灵光一闪,得出了我的基本判断:养娃或者说民族的传承是有巨大的成本的,但压力只会转移而不会消失,如果生一个,那么父母相对轻松但以后娃压力大;如果生两个,那么父母相对辛苦但以后娃压力小些。
然而,有了结论并不意味着能够知道如何选择并且坚定走下去。生娃如此,人生当中需要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也是如此。或许,这就是人生,总是不断地或被动或主动地不断判断与选择。只是希望一点,愿我们能克服“掉队”的恐惧,坚定地勇敢地按着自己的节奏不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