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
2022-04-15 22:10 阅读
于芳:让“景德镇大鼓”非遗艺术“活”起来! 个人名片: 于芳,女,1972 年 11月出生,中共党员,景德镇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中国声乐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曲艺家协会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景德镇曲艺家协会主席。景德镇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景德镇民间瓷乐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景德镇市政府特殊津贴”。 流传百年的曲艺艺术——“景德镇大鼓” “景德镇大鼓”历史久远,已有一百年多年的历史。1874年(清朝同治13年),安徽宿县淮南大鼓艺人张昆山将淮南大鼓传到景德镇,当时称“唱传”。1912年,张昆山定居景德镇,开始收瓷业工人刘世澄为徒,刘世澄将的安徽口音和花口哨改为景德镇方言俚语;民国十二年,张昆山又收第二个徒弟陈梦楼为徒,陈继承师傅衣钵,收陈明初、徐天福、夏巧亭为徒,景德镇“唱传”经他三人发展创造,遂号称为“昌江大鼓”,也被人称之为景德镇鼓书界的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后更名为“景德镇大鼓”,但由于后继乏人,“景德镇大鼓”已濒临消亡。 “记得小时候我家与景德镇大鼓第三代传承人夏巧亭住一个院,对大鼓艺术有所认知,耳濡目染,也会唱上几句。大鼓唱腔采用了景德镇道情与赣剧的南北词,由于父母都是资深的赣剧表演艺术家,所以我在传承、研究大鼓艺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于芳称,“景德镇大鼓”曾经在江西曲艺界拥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大家俗称“唱传”。在那个娱乐单一的年代,一到晚上老老小小,成群结对都会带上小板凳去沿河“听传”,这种曲艺形式深受景德镇来百姓的喜爱。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景德镇大鼓”非遗项目正式立项。 组建“景德镇大鼓”创作团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景德镇大鼓第三代传承人夏巧亭逝去,“景德镇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于失传和消亡。为了挖掘、抢救“景德镇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于芳频频奔波于文化馆、图书馆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在走访江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牡丹奖”获得者李小英主席和当代著名戏曲史家、曲艺家、江西省艺术研究院非遗文化研究权威专家万叶老师时,大家对曲艺事业的执着情怀,以及传承“景德镇大鼓”的复原和决心深深感动了二位专家,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创作团队不仅挖掘整理出了一些珍贵的大鼓唱腔和历史资料,还为创作给予了更多的指导与关注。 于芳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组建了“景德镇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作作团队,通过走访曲艺专家、大鼓艺人、查询景德镇曲艺相关文献资料等,在她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了“景德镇大鼓”的挖掘、整理、复原、创新工作。 2021年8月,她紧紧抓住省文联、省曲协举办的江西省首期曲艺骨干创作培训班的学习机会,积极争取培训名额,带领团队一起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通过这一次的专业学习,系统培训,特别是在老一辈曲艺家的传授指导下,团队成员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对曲艺作品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也随之暴增长,团队的战斗力与和凝聚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潜心创作 《开窑》作品屡获大奖 说起“景德镇大鼓”作品《开窑》,于芳脸上充满了骄傲与自豪。但谈及《开窑》的创作过程,于芳却说:“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我们整个团队的初心就是热爱!”团队中,文稿创作是来自景德镇学院人文学院的资深教授刘坚老师,作曲是我们本土知名音乐人刘祥锋,导演是瓷乐研发领军人物,瓷乐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荣发老师。乐队伴奏老师都是本市知名的民乐专家。可以说整个团队阵容强大,实力雄厚。 为了将作品《开窑》打造成曲艺类的精品力作,于芳在表演方面刻苦钻研,潜心创造,虚心向老一辈艺术家、方言艺人求教。她还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了大量“大鼓”艺术家的表演视频,研究音韵唱腔、身段表。为了展现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念白,将景德镇大鼓赋予了老唱新腔的艺术生命力。 作品《开窑》选取陶艺作品创作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开窑出瓷,说唱演绎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展望更加广阔的未来。鼓词从瓷窑在不同阶段的形制,到四大名瓷的不同特点,艺术化地呈现了瓷都千年发展历史;又从秉承传统的老艺人到敢于创新的年轻后学、从植根本土的文化底蕴到外来“景漂”的后浪新潮,等等不同人物身份和创作风格,卷轴式地展示了当今瓷都陶艺界的新风貌新气象。唱词则兼顾清新通俗与修辞文采于一体,既保留传统民间传唱的特点,又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平的需要。 为了突出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元素,景德镇大鼓的伴奏乐器均采用陶瓷乐器。由于弹拨类陶瓷乐器处于陶瓷乐器未开发的领域,所以在研发工作中困难重重。于芳与导演汪荣发经常深入陶瓷作坊和实验室,在陶瓷材料、制作工艺、艺术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良与创新。经过数百次的研究与试验,终于获得了瓷大鼓、瓷琵琶、瓷中阮、瓷三弦研制的巨大成功,为景德镇弹拨类陶瓷乐器的创新创造开创了先河。 在于芳的组织带领下,曲艺原创作品“景德镇大鼓”《开窑》几经数稿,不断打磨,终于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半年完成了创作。《开窑》的成功出炉,标志着“景德镇大鼓”非遗艺术重获了新生,也将景德镇曲艺工作带出了低谷,充分展示了传播中国价值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曲艺力量,更为江西省曲艺事业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创作团队的业务水平与研究能力也随之有了长足的进步。 2021年12月底,景德镇大鼓《开窑》在第三届江西省曲艺玫瑰奖节目评选中获得节目奖,在2022年2月,又在中国曲协、河南省文联举办的“说唱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第17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获得优秀作品。 “虽然我们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奖项,但我们的传承“景德镇大鼓”的艺术之路还是刚刚开始,要将弘扬“景德镇大鼓”曲艺艺术发扬光大就必须要创新,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曲艺、爱上曲艺,“景德镇大鼓”艺术才能继续传承下去。”于芳在采访时说道,景德镇正处于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重要时期,作为曲艺工作者,要有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景德镇曲艺艺术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曲艺作品,以胸怀世界、只争朝夕的冲天豪气与拼搏精神,扎实有序推进国家试验区建设,探索一条具有景德镇特点的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徐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