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名人——严嵩:明朝进士、翰林院学士 奸相
严嵩,字惟中,号介溪,明朝江西分宜人。他粗眉毛,大声音,脚长体高,又削瘦,像只两脚规。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出生在分宜介溪一个寒士之家,他父亲严准是个穷秀才,在乡里课蒙童。 严嵩幼时聪慧,加上他父亲对他的学业格外关心,八岁时就书史成诵,能为文,属对有奇语。据《严氏族谱》,嵩读私塾时,曾与其老师及叔父对联语有曰:“手抱屋柱团团转,脚踏云梯步步高”;“一湾秀水足陶情,流珠溅玉四顾好山皆入望,削碧攒青;”“七岁儿童未老先称阁老,三旬叔父无才却作秀才”。因出语非凡,被人称为神童。
严嵩懂得“关系学”,笼络世宗亲信。两面三刀,委罪于人。能伸能屈,使用苦肉计。从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五年的十多年时间内,严嵩先后在宜春、分宜两县捐金修建了四座石拱桥:宜春秀江上的广泽桥,下浦的广润桥(上浦、下浦各一座的总称),分宜清源河上的万年桥,共花三四万两银子。同时还出资修茸了分宜县学等等。这些钱,虽刮自人民的血汗,建桥又有狭隘的乡土观念和光宗耀祖的思想,桥成又尽管有媚上之嫌,但也是为人民做了点好事。
相关资料:
严嵩 (1480—1568) 字惟中,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 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旋病归故里,于钤山读书十载,专攻诗古文辞,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正德十一年(1516),还朝复官。后屡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监祭酒等职。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世宗大悦,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因善伺世宗之意,以醮祀青词获世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嘉靖二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人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世宗晚年逐渐疏离严嵩,四十一年,世宗听信方士蓝道行言,有意除之。适御史邹应龙避雨于内侍家,得知其事,遂上疏极论严嵩父子不法之事。再加徐阶等人陷构,子严世蕃被诛,严嵩被黜。家居两年,老病而死。
严嵩在内阁20余年,为首辅10多年,虚与委蛇,不敢大胆谏阻世宗崇道修斋,未能对时弊进行改革,且一再卷入残酷的官场斗争,晚年更是“溺信恶子,流毒天下”,故成为世宗的替罪羊被目为奸臣。然其对当时朝政也实有所裨益。世宗沉迷神仙方术,长年不理朝政,严嵩居首辅其间,实行与民休息的守成政策,革除弊政,赈灾济民,反对大兴土木。针对当时国弱民穷的社会状况和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促使世宗否决了收复河套等不切实际的主张;在“庚戌之变”蒙古兵临城下时,力主坚守不战的正确决策,提出了对北虏要实行以防为主、辅以通贡互市的羁縻之策,对倭寇则要用安抚与镇压并举之方略。并知人善任,擢拔和重用了翁万达、赵文华、胡宗宪、戚继光、尹耕等社稷之才,对有效控制“北虏南倭”之患实有积极之功。
严嵩待人平和,彬彬有礼。其诗文清丽婉约,不乏文人风致。善作青词,“(夏)言去,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著有《钤山堂集》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