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湖泊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通江水域面积4070平方公里(1998年)。
2022年鄱阳湖最大通江水域面积为3331平方公里,11月10日8时星子水位6.64米(较2021年同期低4.67米,较历年同期平均4.75米)通江水域面积为230平方公里(较2021年同期减少970平方公里),容积7.11亿立方米(较2021年同期减少17亿立方米)。
因参加江西省-中科院科技合作项目“鄱阳湖水系濒危水生动物保护创新研究示范”和农业农村部组织的 “第四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 (2022年9月17-29日),对鄱阳湖、洞庭湖和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段有了更多的了解。10月19-20日应邀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2022年夏秋连旱鄱阳湖西线科学考察”,考察了包括南昌市新建区南矶湿地、九江市永修县吴城湿地、庐山市入江水道、都昌县棠荫群岛等地。11月3-9日分别考察了鄱阳湖鲤鲫鱼(程家池、王罗湖等)、银鱼(金溪湖)产卵场等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上饶市余干县康山大堤。再一次目睹了枯水期鄱阳湖鱼类等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明显压缩的现状,目前通江水域面积仅为丰水期的6.9%。鄱阳湖旗舰物种江豚生存遭受威胁,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都昌(朱袍山以下)、永修(吴城以下)水域和入江水道,以及长江干流湖口至彭泽水域,少量栖息在赣江南昌扬子洲段和信江余干瑞洪段。2022年夏秋连旱创历史地给了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一个措手不及的沉重打击。
鄱阳湖湖泊湿地保护与管理现状
鄱阳湖保护地基本涵盖了全湖。目前建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湿地224平方公里、南矶湿地333平方公里)面积557平方公里,同时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占鄱阳湖面积13.69%。还建有都昌候鸟(411平方公里)、江豚(68平方公里)、鲤鲫鱼产卵场(233平方公里)、银鱼产卵场(171平方公里)等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40平方公里,占鄱阳湖面积43.23%。鄱阳湖还建有鄱阳湖鳜鱼翘嘴红鲌和修河下游三角帆蚌等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自然保护区、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县),以及若干个县级湿地候鸟保护区和省级湿级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归口林业部门管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归口农业农村部门管理。
鄱阳湖合理和可持续利用途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求“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鄱阳湖湖泊湿地是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水-草-鱼-鸟-人与湖”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鄱阳湖具备强大的蓄水、净化水质等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鄱阳湖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鄱阳湖拥有强大的碳汇能力,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因此,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科学实施鄱阳湖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守住鄱阳湖生态安全边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湖泊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推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宣传,增强社会各界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全社会积极参与。
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修复建议
鄱阳湖具有季节性、丰枯水域面积高变幅、湖中有湖等特性,每年秋冬季鄱阳湖水位下降,许多鱼类、螺蚌、蟹虾等水生动物受困于出露的秋子湖(包括堑秋湖、碟形湖、沙坑/深水坑)以及沟港、浅水洼地,招来越冬水鸟聚集取食。枯水期鄱阳湖鱼类生存空间明显压缩,鄱阳湖旗舰物种江豚生存也遭受威胁。
据调查,鄱阳湖有遗留下来的堑秋湖159个,面积65245.6公顷,其中新建区、余干县、鄱阳县、永修县、南昌县、进贤、都昌县面积分别占51.8%、28.53%、7.44%、6.36%、4.82%、0.92%、0.02%。堑秋湖是由泥沙沉积不均自然形成的浅水洼地,后经人为加高围堰改造为捕捞生产的湖中湖,也是鄱阳湖过去长期渔业生产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丰水期,堑秋湖与鄱阳湖主湖融为一体,参与主湖区水动力过程,展现烟波浩渺的大湖景象;枯水期,洲滩之间百余个大大小小的堑秋湖成为独立的湖中湖。鄱阳湖中大于1平方公里的秋子湖有102个,面积816平方公里,占鄱阳湖面积22.25%,其中有70个大于2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面积224平方公里、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333平方公里。初步判别102个秋子湖中为自然连通的碟形湖有30个,有闸控的堑秋湖72个。
鄱阳湖自2020年开始实施十年禁渔,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对禁渔后的“堑秋湖”缺乏有效管理,成为禁捕管理难点和痛点。结合近期鄱阳湖生态调研和参加“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实际,特此建议:
一、要长远谋划“鄱阳湖水生动物生态保卫战”,推动实施“鄱阳湖(堑秋湖)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二、是在目前夏秋冬持续大旱的情形下,应及时组织南昌市新建区、上饶市余干县等生态治理好“堑秋湖”,特别是70个大于2平方公里的堑秋湖必须进行生态修复和水生态管控,制定管理办法,从而保障水生生物的生态水位,使天然水生动物资源枯水期能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有关部门要主动联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鄱阳湖水生动物与湿地生态监测、保护及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爱鱼护豚护鸟意识,及时定期发布鄱阳湖江豚、鱼类等水生生物、鸟类等湿地资源监测公报,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信息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