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乐毅报燕王书》
功立不废 名成不毁
读先秦最有文采的辞呈——《乐毅报燕王书》
文/童颖冰
《乐毅报燕王书》可谓是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有内涵的辞呈。它讲述了乐毅在职的时候,服从国事,联合诸侯国打败齐国,以弱胜强,建功立业;离职的时候,不以诋毁君主来显示自己的高洁,也不毁坏已经建成的功业,远离是非,明哲保身的故事。原文文采斐然,读后令人掩卷三思。
(一)功立不废 名成不毁
乐毅是战国时燕国的名将,他帮助燕昭王联合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攻下70余座城池,占为燕国的郡县。昭王念他胜齐有功,任命他为所攻下齐国昌国郡的昌国君,昌国郡位于现在山东省淄博市附近。
乐毅在攻打聊城、莒、即墨三城时,燕昭王去世。惠王即位,他对乐毅素有隔阂。齐国将领田单于是利用这一点,放出风来说乐毅想叛燕自立。惠王信以为真,派骑劫取代了乐毅大将的官衔。
乐毅无奈投奔了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在现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之间。昌国、望诸这两块封地都是富庶之地。可见乐毅无论在燕国还是赵国,都受到国君的赏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德养和才能超群。
田单见诋毁导致乐毅被撤职、骑劫上任燕国将军,于是率领将士攻打燕国,收复齐国失地。他想出了一个奇招——“火牛阵”,利用牛勇往直前的个性,召集1000多头牛,在牛角上绑上刀,在牛尾上绑上油浸的火炬。火炬燃烧后,牛群拼死前冲,冲进燕军阵营,燕军以为天兵降临,乱作一团,骑劫被战死,燕军溃败四散。齐兵乘势收复了曾失去的70座城池。
这下,燕惠王后悔了,担心赵国乘燕国挫败的时候重用乐毅,来讨伐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使者前往赵国责怪乐毅,也为自己免去乐毅的将军表示道歉。
燕国使者传达惠王意思说:“昭王将全国托付给将军您,将军为燕国攻破了齐国,为先王哙报了仇。”
这里为先王哙报仇,是指曾经燕哙王想效法尧、舜让贤,将君位让给名叫子之的丞相,结果引起国内大乱。齐国乘机打败燕国。燕哙王死后,其子昭继位,他要报齐国打败燕国的仇恨。
使者传达惠王意思说:“将军带领将士为哙王报仇,天下人都被发动起来,共同参与作战。我哪里有一天能忘记将军的功劳呢?当昭王离群臣而去,我新继位,左右的大臣误解我的意思,让骑劫代替您做了将军。其实是因为我认为将军在外面作战太久了,所以召您回来,一边休息,一边商量一些国事。将军误以为我对您有隔阂,于是放弃燕国归于赵国。将军您这样做是没错的,可是您凭什么报答昭王对您的知遇之恩呢?”
惠王这时既失去了良将,又失去了城池,他不从自身的不足去反思,却派人跨国去向曾经的臣子问罪,从一个侧面看出这位国君心胸的狭隘,以势凌人。
(二)以弱制强 立功受赏
望诸君乐毅见燕惠王派使者来兴师问罪,于是写了一封信请使者交给燕惠王解释这件事。
这封信摆事实,讲道理,层层递进,娓娓道来。既文辞精美,又说理有序,成为指导后人在职时善作善成、全力以赴,懂得报恩,离职时有理由节、顾全大局的范文。
乐毅说得非常委婉。他首先述说了自己为什么用写书信的方式来解释之所以离开燕国的原委。乐毅信中说:我不能继续接受昭王的教诲,顺应您左右大臣的安排(任职于燕国),是我担心会遭到杀身之祸。(我的性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担心因为我的死,会)损毁先王的圣明,又损伤您的义气,所以我逃到赵国来避难,自己忍受(别人说我)不贤德的罪名,不敢声张。今天,您派使者来问我的罪,我担心他说不清楚先王宠幸我的原因,又不能表明我侍奉先王的心意,所以写信给您来说明原委。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说:“柔弱胜刚强。”这里,乐毅首先在燕惠王面前示弱,说明我离开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担心因为自己如果被杀,会影响到先王和您的圣明和义气,把自己摆在柔弱的位置,以弱抵损燕惠王的以势欺人。
接着,他摆出了自己为先王出生入死的历程和所建立的功勋,表明自己并没有辜负昭王重托,建功立业。
乐毅首先夸赞先王,说:“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着处之。”贤明的君子,不把俸禄私下给自己的亲人,而是给功劳多的人;不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任官,而是以谁能担当来安排。所以,那些能发现能力来任命官职的人,是成功的人;按照品行来结交的人,是可以建立名声的人。
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与燕昭王交往的过程,表明自己对先王的忠诚和战略智慧。“我凭我所学到的知识来观察,先王的举止言行,有着高于一般世人的用心,所以我凭着魏王的符节出使到燕国,得到燕王的赏识。他高看我于宾客、群臣之上,没有和父、兄、宗族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认为服从安排可以免罪,所以接受了任命。”
昭王重用乐毅后,就命令他:“我和齐国有很深的积怨,我估量自己虽轻且弱,但还是想与齐国一战。”
乐毅于是向燕昭王摆明齐国的现状,并分析了与齐国作战的战术,这显示出他高超的洞察世事和军事统领的才能。
乐毅分析:齐国有着称霸诸侯的遗留下来的功业,有着屡战屡胜的经验,能娴熟排兵布阵,并通晓战术。大王如果想攻打齐国,一定要联合诸侯一起攻打才行。最捷径的是联合赵国;淮北和宋地也是楚国和魏国垂涎向往的地方。赵国如果同意联盟,楚、赵、宋一定尽力,四国攻打,可以打败齐国。
“我得到昭王的应允后,出使赵国,取得赵国同意后,就开始攻打齐国,大胜。”这场战事,可谓是长驱直入,一举胜齐,“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跑到莒国,“仅以身免”。齐国的珍宝国器都被收入燕国,齐国的田地里也种上了燕国的树。从古以来,燕国从来没有取得这样的胜利。燕昭王感到如愿以偿,认为乐毅不辱使命,所以赏他一块封地。
乐毅说这些,是向燕惠王表明,他取得封地是昭王论功行赏赐予他,自己受之无愧,不负先王的厚爱。
(三)交绝不出恶声
乐毅接着说:“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意图是向惠王表明,先王的做法是贤明之君的做法,是功劳建立了就不要废除,应“教于后世”。他本应该继续担当重任,为国出力的。
但是历史上有着“善作未善成,善始未善终”的先例。乐毅举出了吴王夫差沉江伍子胥的例子,表明如果因为认知不同,就会出现自认为正确其实是伤害自身的举动。乐毅自己被惠王免职,如果硬碰硬,他可能像伍子胥一样死路一条。
所以,“明先王之迹”,是他的上策;如果遭受诽谤侮辱,“坠先王之明”,是他最害怕的;面临不可预测的大罪,想侥幸助赵伐燕而取利,按照道义,他是不敢做的。
他最后说:“‘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我虽然没有才智,但是受过君子的教诲。我现在与您相处遥远,担心您身边的人听信了左右大臣的话,不能说清楚我离开燕国的原委,所以冒昧写一封信来向您报告,希望您仔细考虑。”
整篇文章,既表现了乐毅待人忠厚,为人正直,处事周全的性格特点,也展现了乐毅依照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规范,做出的决定。乐毅面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没有争执,而是宽忍退让,表现为“仁”;以一封书信委婉表明自己的观点,展现为“礼”;对待惠王的质问,他摆事实讲道理,体现为“智”;对曾效忠过的国家,即使离去,也不做有损先国的行为,这就是“信”。《乐毅报燕王书》一文,对指导后世管理和任职,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