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为先 真情无限 ——读《陈情表》有感
童颖冰

来自于壬寅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在癸卯年初终于渐渐平息,期间最受伤害的就是老年人。不少老年人发烧、咳嗽、失眠,儿女带着父母亲四处问诊,熬中药、用西药、住院治疗,四处求方。老人康复了,儿女就舒口气了;如果老人离世,儿女留下悲伤无限,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疫情风行,呼唤人们更加关爱老年人的健康,孝道在此时显得尤为珍贵。
历代倡导孝道、赡养终老的名人六朝晋人李密算一个。《陈情表》一文中讲述了李密为赡养祖母而屡次辞官,最后上书皇帝,传达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真情,倡导治国以孝为先。
李密(224—287)是六朝时晋人,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他说自己六月时,慈父离世(见背),四岁时,舅舅逼迫母亲改嫁。他由祖母刘氏抚养。幼时体弱多病,到了九岁,还不能独立行走,孤苦伶仃。李密幼时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他既没有叔叔伯父,也没有兄弟,门庭衰微,福行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家外没有可以亲近的亲戚,家内没有可以照应的门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祖母到老年身缠疾病,常常卧病在床,他侍奉在床榻,不曾停止和离开。据《晋书•李密传》记载: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富有才华。年轻时,他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西将军邓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接着,李密又被郡守推荐为孝廉,被州官选拔为秀才,被任命为管理车、骑、门户的武官——郎中,内充侍卫,外从征伐。李密均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聘请。后来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一道道任命下来,像流光星火一般。官员反复下令,登门催促。他本来想奉昭奔驰上任,但考虑到祖母已经96岁,病情日渐加深,只好向官员报告家里的情况。但官员不敢应允。李密进退两难。
于是,李密向晋武帝呈送《陈情表》,文中不仅讲明自己的身世,辞官不去的过程,还肯定了朝廷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略,使故旧遗老都受到怜惜、养育。他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由衷感谢武帝的知遇之恩,于情于理都应为国效力,排除自己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最后,作者言明愿望,提出解决忠孝不能两全矛盾的方案,即先奉养祖母,再报答皇上。言辞切切,真情感人。
据《晋书•李密传》记载,表奉到朝廷,晋武帝看了,被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他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这一表章之所以能打动晋武帝,其成功之处:一是动之以情,李密把自己的身世和与祖母的感情,陈述得详实而生动,诚挚真切,凄恻动人,突出了“表以陈情”(《文心雕龙•章表》)的特点。二是晓之以理,李密不但周详而委婉地陈述了自己辞不应命的理由,而且顺应统治者的思想,抓住“以孝治天下”说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得到了统治者的谅解和支持,为自己的行为提供了依据。三是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揭示,真实感人,合情合理,使人信服。四是语言上生动形象,富有创造性,在句法上骈散结合,抑扬顿挫,章调优美。
据《晋书•李密传》记载,在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刘氏就去世了。李密守孝两年后出仕,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在任温县令时,他以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权贵畏惧他的刚正,故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但因为在奏章中有不满现状的意思触怒皇帝,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李密因在《陈情表》中倡导孝道而得到皇帝的认可,英名传世,又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皇帝而罢官。不论官位与否,他倡导的孝道,始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