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今品·秋之吟】(十六)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2023-09-15 08:11 阅读
宋一叶

文/宋一叶  图/网络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东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作者名片】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诗125首,文12篇传世,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东晋诗人陶渊明归田第四年即戊申岁(公元408年)六月中旬,一场火灾将他家的房屋焚烧殆尽。那年,陶渊明四十四岁。诗人坦然面对火灾带来的困窘,在门前船中悠然生活。至新秋之时,写下这首诗,真切自然地表达了火灾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



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初秋傍晚,景色远阔;高高的明月,又将要圆满。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句至六句为第一层次,写“遇火”前平静的生活。“草庐”即他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穷巷”,偏僻的村巷。“华轩”,达官乘坐的漂亮的车子,代指仕宦生活。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用一个“甘”字,显见他的心情平静自然。可是,“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天炎风息,房子顿时烧掉了。着一“顿”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是说火灾烧得不剩一间房子,只好将船翻盖在门前,以遮蔽风雨。



七句至十二句为第二层次,写“遇火”后不平静的心情。“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两句,既写出了节令的变化,又传出了作者耿耿不寐的心情。这是火灾给他心理的刺激。“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遭火焚毁的园圃果菜又活过来了,但受惊的鸟雀还没有飞回。从“果菜始复生”,见出他生计还有指望,但“惊鸟尚未还”,又表示火灾带来的巨痛创伤。于是,他在秋夜里,“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伫立遥想,顾盼之间,心情很不平静。


从十三句到结句,为第三层次,写的是“中宵伫遥念”的内容。从小就有正直耿介的性格,一下子就是四十年了。形体、行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衰老、而变化,可心灵一直是安闲的,没有染上尘俗杂念。“孤介”、“独闲”,都表示不同于流俗。“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两句,意思说:我具备的贞刚的禀性,玉石也比不上它坚固。这六句是对自己平生的检点,自慰的口吻里又显出自信。接着又想起一种理想的生活:“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东户”,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东户季子,据说那时民风淳朴,道不拾遗,余粮储放在田中也无人偷盗。“中田”即田中。“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是说,那时候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人人都安居乐业。这些“仰想”,表现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但这毕竟是空想。“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既然已经遇不上这样的时代了,还是灌我的园、耕我的田吧,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态度。想起“东户时”,情绪不免波动起来,但他又立即回到眼前的现实,心情又平静下来。



这首诗写作者遇火前后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火灾的打击是沉重的,不能不带来情绪的反应。诗人的可贵,就是以平素的信念,面对现实,化解灾变的影响,更加坚定了躬耕的决心。


【名句品读】“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初秋傍晚,景色远阔;高高的明月,又将要圆满。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