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烟火气

退休以后去过不少古镇,都有各自的特色,但这个古镇是最有烟火气的。
这就是尧坝古镇,古江阳国到夜郎国的必经之路,它位于川、黔、渝三省市结合部的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西南,地处川黔交通要道。
古镇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明万历年间修建了东岳庙等重点建筑,开始形成相应的规模。川南黔北往来商贾、官员均在此停歇,藉此成为尧坝驿站。
四川人叫地势平坦的地方为“坝”,尧坝自然也是在平地上修建而成。古街不大,南北走向,略呈S形,总长1000米,均宽5米,最宽处7.50米,最窄处3.50米。石板街下面是宽1.5米,深1.2米的排洪沟,
古镇建筑群依山而建,清代及民国时期建造的青瓦木屋整齐地排列在石板古街两旁,房屋多数前面是店铺,后面为四合院民居,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川南古民居的风貌。
这里的街道和房屋都没有进行大的改造,政府在老街的外面建了一个新的集镇,古镇的悠远与现代的时尚在这里和谐交融。古街的原住民大多数都还住在这里,当然年轻人相对少一些。这也许是尧坝古镇比其它古镇烟火气更浓的重要原因。
尧坝古镇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是游客来这里的主要参观点。这是古街南端的武进士牌坊,是清嘉庆十五年皇帝特敕本地的武科进士李跃龙修建。牌坊通宽8.80米,通高7.80米,进深2.10米。面宽3间4柱,中柱正反面都题有楹联。正面的楹联为:“对天仗以呈能,勇冠貔貅之队;戴宫花而焕彩,荣耀桑梓之邦。”雕刻精美、气势雄伟的牌坊,是尧坝古镇武擎一方的标志性纪念建筑。
王朝闻是我国知名的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故居别称添寿堂,是川南典型的四合院。
这是王朝闻小时候住过的房间。他在尧坝入私塾,县城上高小,泸县念中学,然后去成都、杭州攻读美术雕塑。1937年,王朝闻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2004年在北京驾鹤仙逝,享年96岁。
著名电影导演凌子风也是尧坝人,他当年把电影《狂》放在家乡拍摄,后来又推荐黄健中在此拍摄《大鸿米店》,把洗净铅华的古镇推荐给大众,使尧坝成为川南重要的影视基地。
周公馆原为清朝嘉庆年间武举人周其宾的公馆,现在改为尧坝历史文化陈列馆,用三个展厅展现尧坝古今文化活动,向世人呈现千年古镇的文化风貌。
东岳庙初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康熙、嘉庆几度重修。建筑整体顺依地势,逐级爬升至坡顶,是典型的川南民俗性宗教建筑。
东岳庙现在改为慈云寺,古镇附近的善男信女都来此处烧香许愿、求神拜佛。
这是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摩尼佛,似乎香火不是很旺。
后面的殿堂供奉着各种民间宗教的神像,也许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信众。
尧坝古镇的烟火气更表现在它的商业上,同样是热闹繁华,但尧坝的商业买卖更多的是当地的土产,是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的商品,是主要服务当地人的烟火气。
红薯的学名是叫番薯,别名是红芋、红苕,四川出产的主要是白心红薯。在尧坝古街,卖红薯(当地称为红苕)粉条的特别多。
一位女性居民还特意给我们展示了红苕粉条的晾晒过程。
黄粑是尧坝的一道著名美食,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原料是糯米、红糖、良姜及必要的辅料,用良姜叶包裹在木甑里蒸煮而成。成品甜而不腻,清香可口。
苕丝糖是尧坝另一道美食。把红薯切丝,炸脆,再熬糖,然后混合,压平整,放在原木色的大板子上,切成小块小块的称着卖。苕丝糖颜色不一样,味道也会不同,因为不同颜色的苕丝糖加了不同的调料。
虽然使用的是最朴实无华的白糖与纯正的食用油,在尧坝乡民手上,却创造出一股又一股神奇的异香。苕丝糖多种口味的搭配和酥脆的口感,让很多人被它迷上。
“深夜的酒不及清晨的粥,在每一个想家的清晨,一碗白粥的最佳搭配,就是来一块麻辣咸香的红豆腐,把你的思念瞬间带回尧坝。”一位尧坝人在网上这样写道。可见红豆腐在尧坝人日常饮食中的作用。
任幺婆的店很有雄心壮志,虽然创业只有17年,还有80多年的路要走,但仍然希望能够成为百年老店。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祝福他们梦想成真。
豆花是不是尧坝特产不是很清楚,但在尧坝古街随处都可以看到待售的豆花,连打牌的地方都有。吃豆花肯定是尧坝人的一大爱好。
据说豆花是偶然发现的。古代一些等着吃饭的客人,实在没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加工成菜,就跑到厨房,看见锅内慢悠悠煮着的嫩豆腐,便要店主卖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能用盐兑水蘸着做"下饭菜"。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比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就一传十,十传百,成为现在的"嫩豆花"。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正是由于古街上豆花盛行,其它地方很少见到的“胆水”(即卤水)也摆上了台面。它是晒盐或煮盐时,因饱和度大于氯化钠(盐)而析出的一种黑色浓汁,是做豆腐的重要原料,固化后就是这个样子。
由于苕丝糖要同时使用白糖、红糖和冰糖,老红糖也成为古街上经常可以见到的商品。
尧坝麻辣萝卜干也是古街上畅销的土特产。尧坝人说,它爽脆的口感,是干饭人的必备。一碟萝卜干,一碗白米饭,是最熟悉的家乡味。
想了解尧坝有什么名小吃,看招牌就知道。有手工冰粉、酸辣粉、特色豆腐脑、麻辣小面、三鲜米线等等。只要你有胃口,可以任意品尝。
前面讲的都是特色小吃,下面说的才是大菜。肉类是人们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苏东坡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吃肉还是那时人们的甘味之乐。这有当地特色的熏肉、腊肉是不是也会引起你的甘味之乐?
这能大快朵颐的五花肉,是不是会勾起你胃中的馋虫。
小寒吃羊肉,大寒吃萝卜,尧坝人有入冬喝羊肉汤的习惯。尧坝红汤羊肉作为合江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由传统祖传秘方烹调熬制,鲜嫩的黑山羊肉,配上泡萝卜、泡椒蘸水,酸辣爽口。
吃了羊肉,羊腿咋办,尧坝自有美味的卤羊腿,也是一道上好的美食。
食有肉当然不能饮无酒。曾经写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李白,用“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美句赞叹美酒配佳肴。在尧坝古街,这样的酒铺很有几家,有趣的是,大部分都是这样用陶瓷大罐卖散装酒。
可能是爱吃卤菜、豆花的原因,尧坝古街卖酱油的商铺也不少,卖的都是当地出产的先市酱油。
在爱吃麻辣口味的四川,辣子肯定是佐餐必备的调料。
除了特色的土特产品之外,一些日用商品古街也有不少商铺经营。
整日奔忙送货,小推车的轮子与石板路合奏出美妙的乐曲。
太阳西下,小姑娘帮着家里收起遮阳伞。
土杂店的老板静静地守着商铺。
黄昏时的古街不再熙熙攘攘。
古街似乎没有城管,摊主心安理得地守着他们的摊位。
地摊永远是一个地方的烟火气。
手艺人从古至今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生活需要手艺人,发展需要手艺人,传承需要手艺人。尧坝古镇的手艺人不仅传承了老辈的精良技艺,也增添了古镇的烟火气。
走在尧坝古街,映入眼帘的是一把把纯手工制作的油纸伞。油纸伞的传承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曾是人们遮风挡雨的主要工具,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其秀作为油纸伞第九代非遗传承人,从小跟着父亲学做油纸伞,对她而言,油纸伞可以说是生命中的第一。
由于设计新颖,做工精致,尧坝的油纸伞很受游客欢迎。
“竹杖芒鞋轻胜马”,可以算苏东坡对草鞋的肯定。草鞋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有全决心不让这份手艺失传。他认为草鞋经济舒适,又有除湿的效果,人们应当会渐渐喜欢。
不过他又告诉我,草鞋不耐穿,所以他现在以竹青为原料编织竹青鞋,这种鞋比一般布鞋还耐穿,而且不怕水,既有草鞋轻便凉爽的功能,又相对耐穿,更有市场前景。竹青用的是离尧坝不远地方生产的竹子,每节竹都比普通毛竹长,每年只有很短的时间能够砍伐,剥下竹青可全年使用。他商铺房顶挂的就是风干后的竹青。
手工怪味胡豆也是非遗项目,它是将蚕豆经过油炸、加糖衣等工序制成的食品,集合了酸、甜、麻、辣、咸五味,因此称为怪味。
传承人的女儿已经通过了艺校的高考,正好在家休息,也跟着母亲学习怪味胡豆的制作。
母女俩主动与游客分享她们制作的怪味胡豆,希望更多人喜欢她们家的产品。
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最早出现于汉代。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理发的作坊。由于各朝代对头发处理方法不同,所以对理发的称呼也不同,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像这样简陋的理发模式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彰显尧坝古镇手艺的传承。
当然,在尧坝古镇现代化的美容美发店也有一些。
还有做丝绵被的手艺人。手工艺劳动是创造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行业,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给予人们美的享受。
茶馆一直是成四川人重要的公共空间,俗话说“一镇居民半茶客”,尧坝也不例外。
每天上午九、十点钟,尧坝古镇的几家茶馆就开始热闹起来。茶客们围坐一桌,人人面前一碗盖碗茶,茶馆老板不时为茶客倒茶续水。
在尧坝茶馆,茶客对茶叶的好坏似乎并不在意,他们在乎的是挪开碗盖瞬间飘出的茶香,满足的是围桌而坐、摆摆龙门阵的氛围。
在茶馆,茶客不仅仅是享受喝茶本身,更是在喝茶的过程中感知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
从茶馆或喧闹嘈杂、或平和闲适之中,你或许能体味巴蜀民间之风,捕获尧坝市井之趣。
除了在茶馆喝茶之外,和四川其它地方一样,尧坝也有几家牌馆。他们用的不是我们很多地方使用的扑克牌,而是一种长条形的纸牌。
这种纸牌当地人叫“大贰”,有的叫“四川大贰”,有的叫“正宗大贰”,此牌两端印有”一、二、三……十”、“壹、贰、叁……拾”。“大贰”牌中分大字和小字,其中大字40张、小字40张,总共80张。
玩“大贰”已经成为尧坝人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它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具有川南文化和历史的背景,是一种有着深厚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每天特别是节假日,尧坝古镇都有大量游客慕名前来。他们来到尧坝,就是为了一睹原生态的古街,购买当地有特色的土产品,体验那里浓浓的烟火气。
到了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很多人会现场直播,向亲戚朋友推介或者显摆。
人们或邀闺蜜同行,
或偕情侣前来,
或全家出动,
或带宠物同行,
当然也有背着背篓来采购的,
冲着特色建筑来拍艺术照的。
我没有采访游客们的感受,冒昧地揣测,他们一定是想寻找过去的回忆,寻找时空的穿越,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尧坝人不理时光的流逝,不管世事的变迁,不问生活的琐碎,安稳平静、自由自在地活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把祖辈生活的印记一代代传承。也许生活原本就这么简单、纯粹,这么充满烟火气。
(图片:熊盛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