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离“网红城市”还有多远?
来源:“金石洞明”微信公众号
一个同学在外地生活了一段时间,过年回南昌,我们聊天时,他向我吐槽了南昌一个让人很不能理解的做法,就是乘坐地铁。
他说,任何背背包的人都要把装了水的瓶子在上地铁前都要拿出来检查,而且要喝一口给安检人员看,他说,这没法理解,北京、上海都不需要,为什么南昌就有这种要求,北京上海一般是重要时间,重要节点才会有这种要求,南昌这叫多此一举,这如何建“网红城市”?
我不知道北京上海的地铁要不要,如果不要,南昌的做法就真的是多此一举。而其中表现出来的征兆就是不愿担责。比如,我曾批评南昌秋水广场每到节假日,那个亚洲第一喷泉就基本停止开放,原因就是怕人多出安全事故,而这往往是人们休假时最爱的东西,你就偏偏没有了。说白了,还是谁都不愿担责。
天天哭着喊着要打造网红城市,光靠两场焰火晚会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一些吸引人的文旅活动,更要注意城市的细节,和外来游客以及本市市民的感受和情绪。
打造网红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打造“非理性繁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在他的著作《非理性繁荣》中说:最容易驱动市场的往往是“情绪”,而非价值。因为大众是非理性的,制造情绪在大众中相互传染,会使市场迅速走红,走火,城市一样。比如,淄博烧烤,比如尔滨冰雪。我们呢,只会亦步亦趋,复制粘贴,可一些基本细节都保证不了。如果文旅局长们会跳舞就能带火一座城市,那不所有城市的文旅局长都找北京舞蹈学院的高材生来当不就结了?
有人说,余秋雨早就说了南昌是他去过的不好玩的城市,没有特点,难道淄博有特点?
网红现象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繁荣,网红城市更加如此。用什么刺激寂寞的消费者的情绪,才是网红城市成为网红的最重要的手段,你的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点”正好刺激到了消费者的情绪?如何让大众彻底处于情绪化消费的状态,在消费主义的忘乎所以中娱乐,傻乐,沉溺,才是真正抓住了消费者人性的弱点,网红打卡点,网红城市才会产生。
南昌真要成为网红城市的点在哪?万寿宫街区,海昏侯故事,八大山人个性……看你如何用好这些元素,做好怎样的创意产品?你知道当年王勃怎么就上了滕王阁?你知道刘贺为什么当年当了几天皇帝就跑南昌来了吗?你知道朱耷当年会选青云谱隐居吗?你知道南昌城里有多少道路的名称为什么都是名人命名吗?估计没几个南昌人知道。人家河南搞几个古色古香的视频就出圈了,我们怎么就不行?
最重要的是,南昌的城市定位到底是什么,好像从来没有清晰过。估计也没几个南昌人能说明白。
一座城市,不是靠几个不知什么机构的评选就可以成为网红城市的,那会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