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鹰笔下的“井冈之子”

2024-06-26 08:55 阅读
吉安大视界

袁鹰笔下的“井冈之子”

——中国作协会员胡刚毅与井冈山的不解情缘

作者:李夏署

“井冈之子”,这是多么崇高的荣誉!著名作家、诗人袁鹰2000年清明节后在为胡刚毅的诗集《生命与大海》所作序文中,就这样评价胡刚毅,说他是属于那些为井冈山流过血水、汗水和泪水的,那些将自己全部生命融入井冈山一草一木的人,是有资格担当“井冈之子”而无愧色的人;说他是迎着井冈山上绽开的红杜鹃诞生,喝着井冈山清清的溪水长大的,井冈山生他、养他、哺育他、磨炼他、充实他,催发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井冈之子。胡刚毅和井冈山又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为啥能受到袁鹰的青睐呢?

井冈之子

胡刚毅,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井冈山市拿山乡,土生土长的井冈山人,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他的父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第一批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千里之外湖南长沙“上山”的青年建设者。他们把青春和一腔热血洒在这片红土地上;他们曾任教于“井冈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革命老区的日新月异作出了贡献。

正是父母的影响和这漫山绽放的红杜鹃、清冽甘甜的山溪水的滋养、润泽,培育出了胡刚毅“井冈之子”的炽热情怀和一颗闪亮、温情的诗心,也才有了他对井冈山精神独特理解和心灵顿悟。

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袁鹰对胡刚毅有着十分中肯而又极高的评价。1991年袁鹰第三次上井冈山时接触、认识了胡刚毅,从此结成忘年交。袁鹰曾说,他每次想起井冈山,立即就想起一个清癯精干又热情如火的身影,“在我的记忆里,他的形象,似乎应该嵌在满山苍松翠竹、淙淙瀑布和五彩杜鹃丛中,才是最合适、最贴切的位置。不时读到刚毅作为井冈山一个宣传工作者为报纸所写的通讯报道,又读到他写井冈山和其他内容的诗篇,这种印象就更加强烈。他的青春年华、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聪明才智,都化作一丝一缕诗情,全织进井冈山这幅绚丽斑斓的彩色画卷中,浑然一体,难以分开。没有井冈山就没有胡刚毅。”

袁鹰认可胡刚毅的人,更认可胡刚毅的诗。说他的诗充溢灵气,而其灵动正源于对大自然万物的爱的深沉和执着追求;说他的诗,无论是春风春景、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还是日月星辰、大河小溪、泥土枯树、飞花彩蝶,无不入境去俗,叫人魂逐飞蓬,长歌不已;说他的诗是爱的心灵烛照,其思辩的感悟之语,即如小草吧,却也少不了那份清纯。

正因为为人、作诗都是那么的真诚、执着,胡刚毅才担得起“井冈之子”的称谓。

山的歌者

“他是一个‘山的歌者’,总是在星星密聚、残月斜挂的夜晚,用山泉洗润的嗓音,满含惆怅地歌唱。”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江子这样评价胡刚毅。胡刚毅的身心饱受井冈山的濡染和滋润。他选择了诗歌与这座名闻遐迩的集历史风骨与自然妩媚于一身的山,进行生命和灵魂的对话。或者说,他是以井冈山为创作“母体”来展开他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和大美的追求的。

江子在胡刚毅第一本诗集《生命与大海》序言中说,初识刚毅时,就见到那张年轮滚过的脸上,充满童话的光感,和少僧般的忧愁,像经年染黄的宣纸上的水墨画,走笔处,墨色新鲜如初,山水烟云,风土天色,灵光涌动。那是诗歌的灵光。

出生、成长在井冈山上,并有一段长达17年时间在井冈山工作的胡刚毅,把对井冈山山山水水、花草虫鱼的感悟,以及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传承和思索化为了笔下泉涌的诗歌,如一个通体透明的孩子,以对大山的满腔热爱、敏锐多感的心灵和独特的诗眼去感悟井冈山。如此,井冈山上的一切在他眼中一如活物。他的诗,字字似珍珠,句句如溪水,篇篇成水墨,清新透明,不染纤尘。

在胡刚毅诗集《生命与大海》中,有大量的诗是描述自然、童年、亲情的,如他的叙事诗《写给长眠九泉的妹妹》,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至今读来让人心痛;他的《永远的辫子》,由一条辫子引发对少年时光的追忆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还有《荷花妹妹》,通过对荷花背景描摹,使一个山里女子的美和凄丽的命运跃然纸上,感人至深。新近出版的诗集《思想的蜜蜂》(入选“新江西诗派书系”第一辑十卷本)中,同样有着大量歌咏山水田园和亲情并轻易就能引起心灵共振的诗篇,如《一座大山的春天》《山林之春》《土拨鼠》等等。

江子对胡刚毅的诗也有着高度的认可。说他的诗是山皱褶里的一朵山花,拂过山花上的一缕山风,是山风轻拂的山泉。泉水中,是宁静如处子的净石,是照过流水的月光,是月光在树叶上流泻的轻响,宛如竹笛在水边的独奏;说他的诗几乎不经雕饰,他是那种没有化过妆的歌手,在宁静的山谷唱着心中的歌,如同天籁的歌声,在山间激起生命深处的回响;说他的诗朴素如柴垛的诗句,透示出诗人对井冈精神的热情讴歌和赞颂,以及对历史本身的追问,饱含了火焰的热量。

诗歌《每个人都是一棵走动的树》这是43岁的胡刚毅风华岁月的一段心语。后来,他又将自己的第二本诗集定名为《每个人都是一棵走动的树》,自有他的寓意,他的企盼,他的追求。他是一条小溪,百转千回,走出深山幽涧,流进波涛汹涌的江河,最后奔向广袤浩淼的大海。虽然心系井冈,但他已经走出山外。

诗连远方

山外是山,山外是海,山外是全新的世界。

山里的人总是向往着山外的世界,并最终走出大山,回归大山。

但井冈山不同,井冈山是一座红色的圣山,是革命摇篮,是精神高地。她总是像母亲一样,有着吸吮不完的乳汁,那是理想、信念和精神的乳汁。

胡刚毅,就是一个长达38年时间成长、工作、生活在井冈山,后来虽因工作原因身体离开了井冈山,灵魂却留在山上的人。

井冈山给予胡刚毅很多,除了丰沛的情感、嘹亮的诗歌,还有真正的远方。他通过井冈山勾画起与山外世界的广泛联系。胡刚毅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井冈山中学教书,因一次夸下海口意外走上创作之路。一天,他与同事散步看到井冈山市文化馆橱窗宣传栏里有几首诗歌,读完后脱口而出:“诗,我也能写!”同事笑他不自量力,就会夸海口。回家后,他静下心来,鼓励自己一定要把这“海口”变事实,一周内写了七首诗,打磨投稿后相继发表,这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再后来,频频发表文章见于杂志、报纸,一发不可收,终于调到了宣传部工作。之后又与黄晓园、王国彬、王俊杰等文友于1985年在井冈山中学成立了第一个文学社——云杉文学社,后又与文友们创办了井冈山市第一个诗社——挹翠湖诗社,逐渐以诗的形式将井冈山传播到全世界。

胡刚毅在井冈山市委宣传部工作12年,接待和接触了一批批中央媒体记者,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打开了又一扇联系外界并宣传井冈山的大门。胡刚毅说,最值得他骄傲、最令人难忘的是他和余清楚、李庐琦合作撰写的文章《文明播撒井冈山》,刊发在1996年7月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这在当时整个吉安地区来说尚属首次,填补全地区新闻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文的空白。自此,胡刚毅的诗歌和写作事业步入丰收期。他先后于2000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文集《生命与大海》,2002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巍巍井冈山》和《井冈山革命故事》,2005年由长征出版社出版诗集《每个人都是一棵走动的树》,以及今年1月刚刚出版的诗集《思想的蜜蜂》等,共7部。

在与媒体和外界联络过程中,胡刚毅说,记忆最深的要数和原井冈山报社的蒋石麟老师与肖承亿编辑,都成了他的良师益友,结成莫逆之交、忘年交。他们对自己的诗歌和写作成长有很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1991年,胡刚毅陪同袁鹰在井冈山创作整整15天,想把这些难忘的记忆写成一篇人物通讯,或是散文游记。他去请教蒋石麟。蒋石麟说:“袁老是作家,写成文艺作品更好!”于是,他加班加点写成一则散文游记《寻奇探幽水口行》。写好后寄给报社,得到回复:“立意新,语言美,抓住了特点,上乘之作!”不久后,作品发表在《井冈山报》“白鹭洲”副刊上。该文还收获了意外之喜,获得当年“全国地市报刊文艺作品评比”二等奖。1992年,胡刚毅又与来井冈山市厦坪乡挂点锻炼的肖承亿合作,推出新闻特写《牛粪是香的》,再次获得1992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到了青原区工作后,胡刚毅非但坚持继续写诗,也与文友们共同发力,推动全市诗歌发展。谷雨诗会是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同志于1962年倡仪创办的,至今跨越半个多世纪,已成为江西省文艺界和群众以吟诗的形式歌颂春天、赞美生活的一项传统文学活动,也是我国诗坛一道独特而持久的文学风景线,在国内影响广泛而深远。胡刚毅,算得上一位在吉安播撒诗歌种子的“谷雨农夫”“井冈之子”。

2015年4月18日,是吉安市诗歌界的一个大喜日子,江西省谷雨诗会首次在吉安千年古村钓源举行,省内外诗人、作家200余人参加了这一活动,莅会的市领导在致辞中说,“这是吉安文艺界的一大喜事盛事,更是对吉安儿女传承庐陵文脉,续写大美吉安的生动鼓舞!”年度诗人颁奖典礼、名家诗人诗歌讲座、诗歌论坛及诗歌采风等活动将诗会一次次推向高潮。好戏连台,2016年,吉安市又在青原区渼陂古村举办了第二次省谷雨诗会。

两次诗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胡刚毅等一批为了文学、为了诗歌,不遗余力四处奔波的奉献者和引领者。他们,既是歌者,又是文学种子的播种者,推动吉安诗歌发展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诗在心中,山水做题。一草一木均为句,万水千山总入诗。胡刚毅的诗,诚如他的人,有井冈山峰之巍然大气,有江南水乡之柔美,有山涧涓流之意境,有生活朴素之气息。

语短情长,诗在路上。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