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胡广:两袖清风骨头硬
文/胡刚毅 图/郭伟
胡广,(1369—1418),字光大,号晃庵。吉水县中鹄乡大洲上胡家边村(今青原区天玉镇胡家边)人。明建文二年(1400)高中状元,永乐五年(1407)任内阁首辅,并任文渊阁大学士,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
近日,笔者慕名来到胡广故里青原区胡家边村(原属吉水县辖)。该村东临天玉山,西面赣江之滨,南北是宽阔的碧绿田野。村旁赣江,奔腾千里,一路北去。胡家边村地处吉州区与吉水县交界点,面临逶迤清澈的墨潭、桃花岛风景区,前面可见青翠耸立的螺子山、绿树浓郁的白鹭洲,背靠历史悠久的天玉名山。山脚下是名闻中外的临江古窑、风景秀丽的铜壶滴漏,可谓人杰地灵,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之地。
天资聪颖状元郎
走进村里胡氏宗祠,笔者见上厅宝壁正上方,赫然高悬“种德堂”三个遒劲有力的书法牌匾,匾下方有一副楹联:
种植书田莫忘忠臣懿范
德昭字水共追宰相休风
这副嵌名联将“种德”二字入联,彰显了胡家边村村民和状元郎胡广家族崇文重德的良好家风。
胡广是南宋名臣胡铨的直系裔孙,始于其四世祖胡敬之,徙居于大洲村。胡广父亲胡寿昌,字子祺。胡寿昌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后历任广西按察金事、彭州知府、延平知府等职。胡寿昌还擅长作诗,杨士奇受胡广之托,曾为他的诗集作《胡延平诗序》。
胡广8岁丧父,内受母亲吴氏教诲,外得叔祖父胡子贞的悉心教导。他生性聪慧,得到良好的学前启蒙教育。洪武九年(1376),胡广被送到吉水名师解开先生门下拜师就学,遂与解缙同窗。二人同庚、同乡、同学,又是远房亲戚,皆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可谓一对神童。
胡广游学于闽粤,攻研经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子集、谙熟诗词曲赋。终至下笔行文有行云流水之势、赋诗深得盛唐之趣的境界。他尤工书法,得行草之妙,独步当世。1400年,胡广进京参加礼部会试。殿试对策以“亲藩陆梁,人心摇动”等语攫取帝心,甚得皇帝之意,建文帝遂亲擢其为进士第一名,高中状元!并赐名为胡靖,授翰林修撰。
胡广历任侍讲、侍读、右春坊右庶子,1404年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1407—1418年任内阁首辅。
大难不死现本色
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攻陷京城(南京),胡广与解缙等旧臣顺应历史潮流,成为成祖重臣。
胡广曾向建文帝献上《平燕策》,写下灭燕王朱棣的对策。朱棣与建文帝争夺战中胜出。当上皇帝后,朱棣发现《平燕策》竟是胡广所写,非常生气。
话说这天,太监把先朝留下的一沓奏折交给朱棣。朱棣一边翻阅,一边自言自语:我倒要看看这些人在先朝对我是什么态度?
他翻看到一份奏折《平燕策》,一惊:是胡广写的?他边看边无名火起:字字句句直戳我心啊!他怒气冲冲对太监说:宣胡广进殿!
胡广接到圣旨,心中十分惊慌。他猜到了是要追究那份《平燕策》,那是前些年燕王朱棣“靖难”攻打京城时,自己忧心忡忡,苦思冥想写成并向建文帝献上的。可惜建文帝未采纳。
他心想:一定是这件事,可怎么办?于是,他与妻子儿女一一惜别,心想:必死无疑!
他踉踉跄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赶到殿上。这时朱棣看了几遍《平燕策》后,吸了好几口冷气:好在建文侄没有用他的计策,不然我死无葬身之地了。这时,他平复了心情,见胡广进殿,就厉声讽刺说:“以前只知道你才学好、书法好,想不到你还有军事本领啊!看了你的《平燕策》,才知道你还是一个统军人才呢,你不怕死吗?”
他回复道:“先帝是好人,你是好皇帝。当时是各为其主,人算不如天算。我只是尽自己之能。如今有罪,我一介臣子也不在乎这条命了!”说罢,他摘下官帽,“扑通”一声在大堂上跪下:“我一生坦坦荡荡,清清白白,要杀要剐,随皇上便吧。”
朱棣说:“胡广,你死到临头,还嘴硬!听说你们庐陵是文章节义之邦,出了胡铨、文天祥、杨邦乂,今天又出了个你?!”
这时又一臣子求见。是一名叫李忠的大臣,正要上告胡广,说他不务正业,在家周边开了几块地种菜,建了几间猪栏养猪,这还了得!
朱棣看完奏折,递给胡广道:“你怎么解释?”
胡广平静地说:“哪一个不想发财升官?哪一个不想天天有肉吃?穿绫罗绸缎?可我不想染上铜臭味,不想贪污受贿,不想盘剥百姓,不做贪官。但为了养家糊口,种菜养猪又何妨!”
朱棣听了,感慨说:“是啊!谁都知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多大臣都是发财有道,只有你安贫乐道,清贫如洗,还要种菜养猪来养家,是一个清官。何况你也有军事才能,人才不可多得,不愧是状元。你清正廉洁,刚正耿直。念你当时各为其主,赦你无罪。”胡广大难不死,回到家里,喜极而泣。
勇于直谏敢担当
胡广一生最突出的特点是为人严谨、为官缜密。他任内阁首辅期间,两次随朱棣北征,出谋划策,伴其左右,深得信任。胡广体谅百姓疾苦,平息诸多冤狱。他母亲去世,他回家乡丁忧。回朝廷后,因王艮的族人亲属仍在遭受迫害,朱棣向他了解民间疾苦。他上奏道,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但是郡县官吏仍然穷追不舍建文年间“奸党”之事,牵连的亲属太多太广,建议从轻发落。朱棣听后接受其建议,对建文帝的旧臣及家眷网开一面,停止追查,从宽处置。
朱棣坐稳皇位后,身边有许多溜须拍马之人,平常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礼部郎中周讷上奏说,皇上不愧是明主,如今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宁,大明天下到处莺歌燕舞。皇上雄才大略,文武兼备,谁不崇拜?他说,皇上功德无量,可与秦皇汉武相比。秦皇当年赴泰山封禅,威震天下。皇上你也应去搞一次封禅。成祖读了奏章,十分高兴,但心里没底,有些犹豫。
胡广知道此事后,觉得非同小可。封禅,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于天下的典礼。胡广对此,坚决反对,赶紧写了一篇《却封禅颂》上奏。他在奏章中先歌颂了皇上的恩德,接着笔锋一转,指出,新朝建立不过十几年,国力还不雄厚,百姓也不太富裕。搞一次封禅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于国于民不利。其次,封禅只不过是个表明心愿的形式,并不能增加什么威望,没有实际意义。如上苍有灵,它自然会降好运给人间。如果国弱民穷,上苍也会伤心的。再则,皇上你英明无比,何必去求助什么神灵呢?成祖读了胡广的奏章,很受感动,打消了封禅念头。
潜心著书传后世
胡广身为状元,他的文学才干自然是名不虚传。胡广一生著述甚多。曾任《永乐大典》副总裁;主持编纂《太祖实录》《五经四书》36卷、《诗经大全》20卷、《春秋大全》70卷、《胡文穆集》20卷,均收录《四库全书》。他主编出版的书籍高达20075卷,是江西籍状元出书最多的一个。他总编《性理大全书》,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中华世纪坛内262米长的青铜甬道碑上仍记载着胡广的功绩。
胡广还擅长书法,“行草之妙,独步当世”。他随从朱棣北征时,“每勒石,皆命胡广书之”,曾书写“玄石坡立马峰”“捷胜冈”等地名,立碑于北征途中。
永乐五年,胡广接任内阁首辅。他忠诚谨慎,决策稳重。胡广任内阁首辅十一年,曾经两次主考京畿乡试,四次为廷试出卷人、阅卷官,为永乐朝代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可用人才。
胡广白天参与朝廷机务,夜晚编书撰文。他主编书籍,坚持原则,执笔严谨,不容丝毫偏差,亲自勘校补正,经常熬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胡广因公务繁忙,积劳成疾,卒于北京官舍。明成祖闻讯,悲痛不已,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文穆,归葬故里天玉山。
胡广的后人及乡里乡亲世世代代奉行耕读传家,缅怀先祖,效仿先贤,重德修身,好学上进。正是:“德高望重垂青史,两袖清风担肝胆。”
作者:胡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