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各类饮食中,酒是起源最早,并对人们社会生活领域影响最

2024-07-25 16:21 阅读
旅行者说文史

在中国的各类饮食中,酒是起源最早,并对人们社会生活领域影响最为久远的发明。

据西汉刘向所著的《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大概意思就是说:夏禹的女儿命令仪狄去酿酒,然后进贡给大禹。大禹喝完之后,虽然觉得味道很美,但还是逐渐疏远了仪狄。大禹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王。

这还仅仅是文字记载的酿酒历史,而根据考古发掘,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遗存中,都已经出现了粟类粮堆积物,这些堆积物可能就是为了酿酒。在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酿酒容器和饮酒容器,则说明了中国的酿酒史要比《战国策·魏策》记载的仪狄酿酒史早一千多年。

随着酿酒的出现,陶制饮酒器也随之出现了;进而促进了窑炉的发展;同时,由于陶器的耐火性能较强,又促进了青铜器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中,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就是一件饮酒器——青铜爵。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酒具琳琅满目,根据功能和用途的不分,可以分为爵、角、斝、觚、觥、觯、尊、盉、卣、罍、尊等。

1、爵(jué)

爵,饮酒器。古代的酒具都可以称为“爵”,专名的“爵”最接近后世的酒杯,在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里,不仅出土了青铜爵,还同时出土了陶爵。爵:圆腹,三足,前有倾酒的“流”,后有收缩成雀尾状的“尾”,口上还有二柱。少数爵为单柱或无柱,还有罕见的方腹爵。

商代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爵体与流衔接部)。商代后期与西周的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

爵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很少见。因此,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爵,多为西周之前制造的。

2、角(jué)

角,饮酒器。角与爵同音,外形似爵而无流,无柱,前后都有尾,口成两尖角形,一部分有盖。

先秦时期,酒器往往又是礼器。《礼记·礼器》记载: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也就是说,“角”虽然也是礼器,但是为位卑者使用。

上图这件父乙角珍藏于河南博物院,为西周文物,通高29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于1986年出土于河南信阳。

3、斝(jiǎ)

斝,饮酒器。斝与爵、角形制相近,但形体较大,有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无流,无尾。有的腹部分档,形状像鬲;也有的体方而四周圆,下有四足,带盖。

4、觥(gōng)

觥,盛酒器。觥,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其原始外形像一只横放的牛角,椭圆形腹或方形腹,下有长方圆足或四足,有流和鋬,有盖,盖为带角的兽头形,或为长鼻上卷的象头形。

觥,体形较大,属于酒器里的盛酒器,因此,有的觥还内附酌酒的勺。《诗经·周南·卷耳》云: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此处的“觥”就是盛酒器。但也有人认为,觥是先秦酒器中最大的饮酒器,比如,《周礼·春官》记载:“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觥其不敬者。”《释义》解释云:觥,罚爵也。也就是说,“觥”是用于罚酒用的。

这件司母辛四足觥,珍藏于河南博物院,系青铜酒器,商代晚期的文物,于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觥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盖高13.7厘米,重8.5千克。

5、卣(yǒu)

卣,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器形是椭圆口,深腹,圆足,有盖和提梁。其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作鸱鸮猫头鹰形,或作老虎吃人形。一般来说,商代多方形或椭圆形,西周多圆形。

《左传·僖公廿八年》记载,周天子策命晋侯为侯伯,并赐“柜鬯一卣”,柜鬯是一种用黑黍酿的并捣香草而成的香酒,古人用以降神。卣,就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

这件祖辛卣,现珍藏于河南博物院,系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65年出土于河南辉县。

6、觚(gū)

觚,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觚,长身、细腰,阔底,大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商代前期的觚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觚粗短一些。

有人认为,觚的得名,是因为其四面有觚棱。春秋时,有的觚已经无棱,故孔子云:觚不觚,觚哉!觚哉!

7、觯(zhì)

觯,饮酒器,盛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的觯多为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多数有盖;西周有方柱形而四角圆,到了春秋时期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形状像觚,自身铭文作:鍴。前文提到“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可见觯是宗庙祭祀时,尊者使用的一种酒器。

这件守父乙觯,系商代晚期青铜器,出土于河南安阳。

8、罍(léi)

罍,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商代的罍方形和圆形,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西周中期一般的盛行圆形的罍。

这件兽面纹铜罍,商代文物,1955年出土于郑州白家庄。

9、盉(hé)

盉,盛酒器,盛行于商代至春秋战国,或说是调和酒或盛水的器具。盉的形状各异,一般为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接。

商代的盉多款足(空心足),前期的异形盉,流在顶上。周代的盉款足较少而四足的较多。春秋时期的盉多为圆腹,有提梁。

 10、壶(hú)

壶,盛酒器,出现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圈足。周代的壶多圆形,长颈,大腹,兽耳衔环。春秋的壶多扁圆,长颈,肩上有二伏兽,有盖,盖上常用莲瓣装饰,间有方盖。战国的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

莲鹤方壶,春秋中期的青铜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莲鹤方壶出土一对,一只珍藏于河南博物院,另一只珍藏于国家博物院。

11、尊

尊,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形状似觚而中部较粗,口径较大。也有少数方尊。鸟兽尊则模拟鸟兽形状, 主要有鸟尊、象尊,羊尊,牛尊等。

妇好鸮尊,商代后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殷墟妇好墓。

战国后期,青铜器酒具逐渐从贵族筵席上消失了,并逐渐演化为只有在宗庙祭祀的典礼中作为礼器使用。这是因为,当时人们的冶制技术有限,青铜器中的铜元素和二氧化碳结合,会生成有毒的铜绿,用其饮酒往往会引起铜中毒。

当然,当时的人们并不懂这些化学原理,只知道有铜绿的酒器于人体有害,就开始选择使用更加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漆器和瓷器,这也推进了中国瓷器的快速发展。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