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宰相制度》

2024-08-20 09:27 阅读
网友646697

    宰相制度作为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典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产物。 宰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巩固了官僚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宰相及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皇权的建设、政治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兴衰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演变与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李俊所著的《中国宰相制度》一书,对唐代宰相名号、出身、职权与官属做了研究,认为参议宰相也拥有议政权。在翰林学士、宦官兴起后,宰相职权受到了侵夺。该书为我们揭示了宰相制度这一古老制度背后的深层逻辑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宰相之名最早出现于《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长期存在着一种宰辅制度,人们通常把这种宰辅制度称作宰相制度。宰相制度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宰相制度主要通过“丞相”这一官职来运行,丞相又称宰相。宰相统领百官,辅佐君王处理国家政务,体现着一种政治制度。但宰相并非国家官制中的正式官称,只是一种俗称。中国的宰相制度,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相卿”演变而来。直到秦朝时才得以正式确立。历经无数次演变后,在明朝开始走向衰亡。而衰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不断膨胀的相权威胁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而在皇权背景下的封建专制时代,皇帝掌握国家及臣子的生杀大权,中国的宰相制度,注定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殉葬品。

    正如李俊书中所说,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中国宰相制度》一书详细梳理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丞相、相国,到后来的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的名称和职权在不断变化,但其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地位始终未变。书中指出,宰相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既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封建王朝为维护其统治稳定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其具体演变过程如下:

    1. 秦汉时期

    宰相作为官称,始于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古代行政机构的框架大体形成。 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扶助帝王承奉意旨主宰国政,使之成为正式官制。汉代宰相有上公,三公,从公。 

    汉承秦制,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上公就是太师、太保、太傅之类,而从公就是大家熟悉的车骑将军等。上公和从公多为由权势至名位之称号。 实权多在三公手中,汉初设长史与司直辅佐宰相。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曹魏时,公官向省官过渡。 加相国、大司马为上公。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宰相,成为赏赐和形式,无实权。 此时,三省建制逐渐形成,三省的职责分别为决策、审核和执行。 设中书以平尚书,设门下以分中书。

    3. 隋唐时期

隋及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内史令)、侍中(纳言)、尚书仆射共为宰相。 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后迁中书省) 议政,下午回本省处理各自的工作。 稍后,皇帝时常指派某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来这两个头衔成为宰相专称,三省长官渐不除授。 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下设五房为僚属,宰相专职化,与三省分离。

    4. 宋元时期

宋沿袭唐制。 设置中书门下省,直接把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官称。元朝时,废三省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统领六部。 中书省主官中书令常由太子兼领,为荣誉性虚衔,实际是以下设的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行宰相职权。

    5. 明清时期

明朝初期的职官设置承袭元朝,使用中央一省的中书省制,从八府宰相到四府宰相,相权加大,君权矛盾加剧。 以中书省总领政务,以左右相国(后为左右丞相)为宰相。 宰相统辖六部,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 开国皇帝朱元璋废丞相,六部事务均由皇帝直接管理。 后明成祖朱棣设内阁辅政,内阁权力逐渐扩大,成为重要的行政机构。清朝初期,伴随着满族的发展和军政势力的扩张,努尔哈赤在八和硕贝勒会议的基础上,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军机处承办军政要务、书写谕旨等军机事宜,成为清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 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君主集权则达到极点。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4]

二、宰相制度的本质特征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设宰相(宰辅)辅佐君主总理国家政务的制度。它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体的产物。宰相是“百官之长”,是辅佐君主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执政官的泛称。“宰”是主持之意;“相,助也”,原为“辅佐”、“襄助”之意,后引申为辅助君主管理政事者。最初称担任君主朝聘宴享者或代表君主出使外国者为傧相。后来则称辅助君主总理政务的最高执政官为相。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辅佐皇帝,总理政务。宰相作为皇帝的辅臣,其首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他们不仅要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还要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履职情况,确保国家政令的畅通无阻。这种职责要求宰相必须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位高权重,权倾朝野。由于宰相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拥有极大的权力。从决策到执行,从人事任免到财政收支,宰相都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和处置权。这种权力使得宰相在朝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成为各方势力争相拉拢和巴结的对象。

    3.权力制衡,相互牵制。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而威胁皇权,封建王朝往往采取多种措施对宰相进行制衡。例如设立中书省、门下省等机构与宰相相互牵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削弱世袭贵族的权力;以及通过设立御史台等机构对宰相进行监察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皇权的稳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宰相制度频繁演变成因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产物。宰相制度的频繁变化,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从制度上说,宰相的权位仅次于皇帝,君权是绝对的,相权依附于皇权。君主既不能没有宰相,但又惧怕相权膨胀威胁到皇权。事实上,不时出现权相当国,皇帝也不断用内廷近臣或宦官牵制相权,直至代替宰相,由内而外,由外转内,循环往复。这就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规律,从而形成宰相名称、员数、职掌和权力的不稳定状态。

    四、对宰相制度的评析

    (一)宰相制度的积极意义

    1. 改革了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

    宰相制度的确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通过设立宰相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管理和治理。 历代政权都对宰相的选拔和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选拔机制和培养体系,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得到了改革和革新,从而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2. 传承了政治文化和法治文化

    宰相制度的推行,使得中国的政治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宰相制度体现了管理法的鲜明特征,即相权衍生且服从于皇权,一切以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以逐步发展中央集权直至顶峰为目标,完善了中国古代公法体系。

    3. 推进了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

    宰相制度的存在,也对中国社会的秩序和文化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宰相们重视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交流,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二)宰相制度的问题和局限性

    虽然宰相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演进和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宰相制度对皇权造成了极大威胁。 宰相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宰相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宰相的权力过大,皇权就会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这就会造成主弱臣强的局面,甚至造成擅权误国的结果。 宰相权力的膨胀,招致了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矛盾加剧,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内在的矛盾发展进程。

    其次,宰相的选拔流程存在着缺陷。 由于宰相管理的事务异常重要,因此宰相的选拔和任命通常是在皇帝的个人意愿下进行的。 这就导致了一些宰相任职后,胡作非为,如奸相秦桧、李林甫等。 他们祸乱朝纲,陷害忠良,对国家的正常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最后,宰相制度限制了社会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在宰相制度下,社会民众的政治表达和政治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 民意不畅通,社会就动荡,政权则不稳。所以,在当今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集中和反映人民的智慧、利益、要求和愿望,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的期望。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