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民间的《诗经》篇章《蓼莪》(lù é)

2025-01-08 08:59 阅读
笨鸟大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日常生活的质朴取材、古雅生动的语言描绘和细致隽永的情感表达,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的诗歌。《诗经》三百零五篇,原本都可以乐器伴奏,歌之舞之。

两千多年时光流去,今日的我们可尽情诵咏这些古老的诗篇,但先民或低吟浅唱、或引吭高歌的声音,却已消隐在了时间的长河中,如同失去风声的利箭,引人无尽遐想。然而,几个月前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

有学者在西南多地发现了一首至今仍以吟唱形式“活”在民间的《诗经》篇章《蓼莪》(lù é)。这一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诗经》的原始形态和多样形态。

《蓼莪》是《诗经·小雅》中的篇章,整首诗语拙情真,言真意切,如泣如诉地描绘了父母养育子女之辛苦,而子女却无法终养父母尽孝的哀痛绝思。

历史上,《蓼莪》这首体现孝道美德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常被古代典籍引用。故有学者认为,《蓼莪》作为一首感念父母恩德的民歌,应属于风土之音的《风》,可能被误解而放置在了仪式歌《小雅》之中,现在看来这也是后人的误解。

活态《蓼莪》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真相——或许在2500年前人们编撰《诗经》时,就已认识到这首民歌作为仪式歌的基本属性和特定用途,因此将其编入专门用于仪式的《小雅》。

田野调查发现,民间仪式上演唱的《蓼莪》文本,与2500多年前几乎无异。尽管《蓼莪》的曲调未被记录,调查结果无法确定这些演唱在多大程度上“原汁原味”保留至今,但也有惊喜地发现:

诸如西南诸地吟唱《蓼莪》的曲调虽各有异,但却严格地遵循了“宫、商、角、徵、羽”五音传统,这至少表明它们应出自中原。

活态《蓼莪》的发现,将《诗经》从1.0版的静态文本研究带入到了2.0版的活态文本的研究,这一研究也许会对未来的《诗经》研究开辟出更多的路径。

《蓼莪》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唱,印证了各民族文化相通,这种以活态形式传承的文化,往往承载着更多的民族记忆,具有着更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需要我们认真保护。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