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汉江古河床,自然的地质奇观与岁月变迁

2025-02-05 12:21 阅读
秦巴文化

近日,一则“汉江惊现古河床”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在当地传开,激起千层浪,引得众多市民、满怀好奇的游客以及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纷纷前往,只为一睹古河床的独特风貌,用镜头定格这难得的自然奇观。

古河床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坐落于汉江桥闸向东大约两公里处,整体呈东西走向,东西向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其走向与水流方向平行排列。踏入这片区域,便能看到均匀分布的沟壑,仿佛是岁月镌刻下的神秘纹路。而在河心处,凹槽最深达2米,宛如大地的深邃眼眸,静静凝视着时光的流转。古河床主体呈现出暖色调的黄褐色,少量区域则是冷色调的青灰色,两种色彩相互交织,远远望去,仿佛一幅天然的巨型画卷,蔚为壮观,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卫星遥感影像的上帝视角观察,古河床位于冷水河汇入汉江干流的下游地区。冷水河河道狭窄,犹如一条纤细的丝带,而汉江河道宽阔,恰似一片浩瀚的海洋。当湍急的冷水河携带大量泥沙汹涌汇入汉江后,水流速度逐渐减慢,就像奔跑的骏马突然放慢了脚步。在这种情况下,冷水河的挟沙能力下降,大量泥沙在此处沉淀堆积,经过一年又一年的沉积作用,古河床便在时光的长河中逐渐成型,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

在古河床中心区域,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现象——距离顶端1.7米至1.8米的位置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分层。陕西理工大学地质学博士吴洁对此给出了专业的解释:“这个分层的形成与汉江水文环境的改变息息相关。在很多年前,汉江水流量充沛,能够承载船只航行,这表明当时河流的挟沙能力很强,颗粒较大的物质也能被搬运到更远的地方。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的介入,水流量逐渐变小,河流的挟沙能力也随之减弱。同时,水库等相对稳定的水环境接纳了更多的泥沙沉积,使得河道的泥沙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此外,汉江上游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进入河道的泥沙量减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了这一分层现象的出现。”

陕西理工大学理学博士杜建括也对古河床的未来发表了看法。他表示,依照目前的情况可以推测,河水不能为古河床的持续沉积作用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在大自然的侵蚀作用下,若干年后,古河床或许会因为沉积速度赶不上侵蚀速度而逐渐消失,这片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独特景观,或将只存在于人们的影像和文字记录之中。

汉江古河床,它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部生动的地质史书,记录着水文环境的变迁、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永恒规律。在人们纷纷前往观赏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文图:高芬/卢木鸟)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