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童哪吒”看国漫崛起之“过关斩将”
今年春节档,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绩斐然,票房已突破100亿元,屡破国漫市场纪录。近年来,一部部优质的国漫作品,尤其是《哪吒》系列电影,让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登顶世界舞台,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古老深邃与新鲜蓬勃。作为观众,同时也是见证者,我们看到了国漫在崛起之路上是如何“过关斩将”的。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熬过作品“质量关”,斩“滥竽充数”之“庸将”。长期以来,国内动漫市场被日漫等外来产品占据,国漫崛起之路何其漫长修远。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哪吒》系列电影,国产动画电影连续出现多次票房神话,国漫能够熬过“寒冬”迎来“春天”,正是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把握好了质与量的关系:从量变中走来,并向质变过渡。从2012年开始,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从“规模拓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一个重要的市场表现:减少产品(作品)数量而提高产品(作品)质量。大量既无经济实力又缺创作能力的投机企业退出市场,而真正有追求有理想的动画企业和创作者则静下心来专注于艺术的精雕细琢。现代动画制作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幕后功夫”要到家,才能实现作品(产品)的提质增效。《哪吒》系列电影第一部耗时五年,1400多个特效镜头,由约1600位动画制作人员共同成就,而第二部的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特效镜头近2000个,主创团队达4000余人,制作一分钟的“陈塘关大战”就历时达一年之久,可以说一部国漫将精益求精诠释得淋漓尽致。
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干劲,迈过创作“新旧关”,斩“固步自封”之“败将”。国漫崛起之路上,要把握好新与旧的关系,没有创新就做不到真正的传承,没有传承就难以长久的创新。当前,创新是国漫发展的最大生产力,而传统文化又是国漫创新的最大“自留地”。在改编中进行内容创新,与过去“照搬”模式不同,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肥沃土壤上,巧妙地融合现代价值观与审美取向,对原有故事进行创新性重构,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让听众“听得进去”。《哪吒》系列电影塑造了一个与神话传说中的“仙童”完全相反的“魔童”,“哪吒”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时代的精神写照,它让古老的神话故事与当代观众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使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同时,在技术上实现视觉创新,打造了不逊色于国际大片的视觉盛宴,让观众“看得进去”。《哪吒之魔童闹海》采用国际领先的三维动画技术和动作捕捉系统,使得角色动作流畅自然,表情细节丰富细腻,场景构建达到了电影级别的真实感与沉浸感,影片中的几场大战特效场面震撼人心,光影效果细腻入微。
以“策马扬鞭再奋蹄”的闯劲,跨过文化“内外关”,斩“崇洋媚外”之“降将”。坚定文化自信,要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自信的越是自强的,在求同存异中探寻文化共鸣。曾经,提及动漫总联想到日漫或美漫里的超级英雄宇宙,但如今的国漫“辨识度”越来越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中国独有的民族动画艺术。推动动画创作的“再民族化”,在改编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自觉表现民族传统艺术元素、形式、风格。《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既有中华文明的典型特征,如中国龙、道教、中药等,还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如太乙真人的四川方言、原型为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结界兽”等,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风”视觉语言。同时,要促进文化交流,从“自说自话”变为“全球共情”,让文化出海的破冰船行稳致远。《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所表达的对命运的抗争、弱小的怜悯、正义的维护等等,这些人类社会普世的思想情感,通过一部动漫电影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与共鸣。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卑不亢,不模仿不迎合,用中国逻辑向世界讲“中国故事”!(四川绵竹 袁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