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欢文学社】散文两篇|冒佳文:《悟心安》、《腊八蒜》

2025-02-27 08:38 阅读
快讯

悟心安

    竹杖碰击玄石之声,惊落了山中急雨。 乌云如墨肆意洇散,似元丰三年初到黄州时的天色。掌心轻迎斜飞的雨珠,丝丝凉意顺着脉络渗入心田。这双手曾握过汴京殿试的笔管,触过密州城墙的砖石,如今握着老竹削成的竹杖,竟比持着笏板更感心安。

     “先生,您瞧石缝里的花儿!”书童的低呼,透着惊喜。一丛野菊,颤巍巍地从青岩罅隙间探出头来,洁白的花瓣托着清透的雨珠,宛如当年铁窗下那株倔强的生命。那时,我蜷卧在散发着霉味的草席上,听着更漏声声,它却偷偷汲取着铁窗缝隙间漏下的月光,肆意生长。某个破晓,它猛然绽放,“啪”的一声,惊得镣铐叮当,瞬间划破了牢房的死寂。 

     雨幕如织,满山翠竹簌簌私语,在倾诉着岁月的沧桑。水珠顺着修长的竹叶滑落,滴落在斑驳的青石上,敲出的韵律,竟有《广陵散》般的旷古之音。犹记二十二岁,与子由同赴京闱,兄弟俩挤在汴梁那间狭小的客栈里,听着窗外雨声。瓦当上溅起的水花,清灵而明亮,我们蘸着雨水,在窗棂上书写治国策论,墨痕未干,便被晚风吹散。 

     那时哪曾想,半生的风风雨雨,早已在笔尖悄然伏笔。 转过那座嶙峋的山崖,飞瀑如银河倒挂,轰然撞击着岩石,化作千斛碎玉。 水雾弥漫间,元祐四年西湖的如烟细雨,蓦然浮现眼前。琴操怀抱琵琶,轻启朱唇,浅唱“细雨斜风作晓寒”,待唱至“雪沫乳花浮午盏”时,舟头恰好溅起如雪的浪花。此刻,瀑流的轰鸣,恰似那支旧曲,穿越了二十载的时光长河,在此处激昂奏响。 “先生,您为何发笑?”书童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满脸疑惑。

     我指向潭中奋力逆流的青鲤,笑道:“瞧,多像当年钱塘江上的弄潮儿啊。”记忆中,红衣少年踏浪的矫健身姿,依旧鲜活如昨,那浪头拍落时的清啸,至今仍在我的骨缝间回荡,成为我贬谪路上绵延不绝的回响。

      夕阳挣破云层的束缚,半山腰蒸腾的雨雾,幻化成一袭轻柔的薄纱。一座虹桥,从幽深的竹林尽头缓缓升起,让我忆起去年惠州的清晨。朝云温柔地为我梳理白发,轻声呢喃:“先生,您的白发里藏着彩虹呢。”她指尖的温度,仿佛还残留在我的鬓角。此刻,山间的虹彩,似从霜发中抽出的丝线,一头系着黄州的皑皑白雪,一头牵着岭南的溶溶月色。 茅亭的檐角,垂挂着晶莹剔透的水帘。书童小心翼翼地掏出用油纸包裹的炊饼,热气腾腾,与山间的雾气交融缠绕。 

     恍惚间,我又看到了元丰七年离黄州时的场景,百姓们追着马车,纷纷递上自家酿的米酒。粗陶碗中的米酒泛起层层涟漪,映照着他们满含热泪的笑脸。那碗浊酒,比琼林宴上的御酿更甘醇,更暖心,至今仍在我的喉头温热。

     下山的青石小径,洒满清冷的月光,芒鞋踏碎了水洼,溅起的水花仿佛盛着点点繁星。三十年前,与王弗新婚之夜,她提着灯笼,在回廊间寻我。她的绣鞋沾上了夜露,宛若星星般闪耀。  

    红烛摇曳,将她的倩影投在粉墙上,我悄悄在那影子上画了一朵海棠。此刻,山间的月光,恍若她将满天星辰捻成锦缕,细细铺就在我的归乡之途。 

      行至山脚,那避雨处的野菊,已饱饮了雨水。花蕊轻轻一颤,一滴水珠坠落,在青石上砸出一弯小小的银月。乌台诗案那年的月光,亦是这般清冷。它从铁窗的狭缝间挤进来,在墙角聚成一汪银潭。我蘸着那清冷的月光,写下《狱中寄子由》,墨迹未干,便被狱卒粗暴地踩成泥痕,却不知,那些饱含深情的字句,早已化作根须,在我的心底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回望来时路,层峦叠嶂已隐入苍茫暮色。竹涛阵阵,与潺潺溪流交织在一起,竟谱成了一曲无声的《定风波》。我摩挲着竹杖上那一道道深刻的节痕,这根老竹,历经了黄州的风刀霜剑,沐浴过惠州的温柔月色,今夜又承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山雨。此刻,我终于领悟了柔奴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真谛,原来,需将四海的风云变幻,都收进蓑衣之中。待明日晨起推窗,天地必当澄澈如镜,一片清朗。

      山风轻拂过耳畔,二十岁中举时鲜衣怒马的苏轼,四十四岁深陷牢狱时的苏轼,五十七岁远谪南迁时的苏轼,在这淅沥的雨声中,渐渐重叠,幻化成同一个坚毅的身影。原来,半生的跌宕起伏,不过是为了让我明白:在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中,自有着一片广阔的清朗天地;而待骤雨狂风过后,心之所安处,便是吾乡。

腊八蒜 

   腊月冻得青石板泛铁青,房檐垂下的冰溜子足有半臂长。粗陶坛挪到炕头,坛口裹的藏蓝青布早褪成月白色,里头封着去年霜降腌的糖蒜。揭盖时老醋香裹着柴火气,活生生在寒冬里撕开道暖口子。 

     奶奶摩挲黄历上的红圈,指甲盖泛着腌萝卜的暗红:"初七泡米,初八剥蒜。"竹匾里紫皮蒜堆成小山,灰纱衣裹着玉似的蒜瓣。我蹲门槛剥蒜,指甲缝渗着辛辣汁水,辣得直抽气。檐角冰溜子滴答着水珠,砸在石板上碎成晶亮星子。"蒜要剥得囫囵,破皮的可腌不出翡翠色。"话音裹着灶膛噼啪响,惊得窗格霜花簌簌落。

     胡同口张老倌的吆喝比车轮子声还绵长:"山西老陈醋~",尾音在灰墙间荡出回响,搞得树梢麻雀扑棱棱飞散。奶奶踮着裹脚追出去,围裙兜着蒜头,活像揣着几枚银锭子。

    启封时醋坛腾起白雾,酸味冲得张老倌直眯眼:"您老尝尝,这醋能照见人影儿。" 醋汁在粗瓷碗里晃荡,真映着半截灰瓦檐角和流云。"比去年淡了三分。"奶奶咂摸着,却还是买下两坛。醋坛挨墙根摆着,恰似两尊黑釉门神守岁。北风贴着坛身打旋,吹得蓝布围裙窸窣响。 

     腊八前夜落雪粒子,打在窗纸沙沙响。灶台铁锅咕嘟红糖水,甜香裹着水汽往房梁爬,熏得梁缝里的蟋蟀都噤了声。蒜瓣落进青花坛溅起蜜蜡涟漪,我扒着坛沿数:"一、二、三……"数到四十九时,她抓把粗盐撒进去,盐粒簌簌落进醋里,像是撒了把碎星星。 冰糖坠入醋中缓缓沉,木勺搅动时醋汁旋成小涡,蒜瓣在涡里翻跟头,撞得坛壁叮咚响,活脱庙会敲小铜锣。奶奶忽然说:"你爹小时候数到五十就嚷饿",话音被灶膛地火苗吞了半截。 

四 

     坛子挪到北窗下,正对着冻成水玉的腌白菜。此后每日掀帘子,总要先瞅一眼:头三天蒜瓣浮在醋面,像群白胖娃娃泡温泉;第五日泛米粒大的气泡,醋里游银丝;冬至落大雪那日,蒜皮透出隐隐青晕,好似素宣渗了蓝青。 

     年关将近,坛中汪着一泓碧玉。奶奶揭蓝布那日,醋香漫过窗台的冻白菜,扰醒了檐下眯盹儿的花狸猫。夹一瓣对着日头瞧,通体晶莹如冰种翡翠,咬下去脆生生响,酸里沁甜,辣中藏鲜,倒把四季滋味都封在坛里。 

五 

    三十晚上守岁,青花坛端坐八仙桌中央。父亲抿着蒜醋咂嘴,喉结滚了三滚:"还是娘腌的地道。"蒜瓣在饺子汤里浮沉,染得面汤泛青碧。小妹辣得直吐舌头,舌尖红得像枸杞,却还伸手要:"再给一瓣,就一瓣。" 窗外雪映红灯笼,坛中醋汁晃碎金般的光。

   奶奶笑着添蒜,腕上银镯碰着青花坛叮当响:"腊八蒜腊八蒜,吃了不怕打春寒。"檐角悬冰往下滴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像极了三十年前更漏的敲击声。 

   后来超市玻璃瓶印着"传统工艺"的腊八蒜,咬开像嚼泡过染料的木头。

   张老倌的三轮换成电动的,喇叭里"山西老陈醋~"的尾音短得像被剪刀绞断。 今年我腌了一坛。冰糖放多了,蒜瓣甜得发腻。掀盖时恍惚见晨光里搅动琥珀漩涡的手——指甲缝渗着辛辣汁水,腕上银镯碰坛沿叮当响。

    檐畔的凝冰条再度滴下清液,淅淅沥沥,宛如更漏在诉说往日点滴。那晶莹的水滴融入尘土,了无痕迹,而关于过去的记忆,也在这日复一日的滴落中,或清晰,或模糊,最终都散落在时光的角落里,等着有心人去拾起。

作者介绍

作者近期照片

作者:冒佳文

个人简介:冒佳文,男,14岁。益阳市在读初中生被教育局评为“区书香少年。”

曾荣获“第十一届“摆渡船阅读全国征文活动“湖南省一等奖

第十三届“韬奋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全国三等奖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生同步作文征文活动”全国银奖

第一届语文报杯“中小学生诵读与写作读全国优秀作品”

第十九届“雨花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二等奖“

环球少年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系列活动征文”全国一等奖

...…

 

注:文章配图由AI生成 #AI创作大赛#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