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氏风华耀长垣
走到老城南街,又到了郜胡同,看着郜氏宗祠、长垣历史文化碑廊,于松柏森森中透露出浓郁的历史气息。记载了长垣四致八景的传说。子路坟、府君厅、伯玉祠、学堂岗,这些都是极有名了。心中情思浮动——这是一个怎样风华的所在?说是长垣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一点不虚也。

特别是明朝时期,“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长垣七尚书”。据老人传说,小城曾有百余座牌坊,散布在这方圆几里的小城内,李化龙、崔景荣、王永光等一代明贤光彩耀目,特别是郜永春家族,颇具代表性。
郜永春,字子元,号仰蘧。官至阳和兵备道、山西按察使等职。郜永春祖居山西长治,祖父郜果来长垣,看到此处为蘧伯玉故里,高兴地说:“君子乡也。”遂定居于此。其父名郜壬,字蘧邱。永春二岁时,父亲不幸早亡,全靠母亲邵氏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郜永春没有自弃,更加勤奋好学,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永春乡试中顺天戊午科举人,四十一年,中壬戍科进士,名列三甲第一百一十八名。初授南陵知县。上任后,看到此处地当要冲,且没有城墙防护,倭寇常至此焚烧掠夺。永春说:“无城是无民也。”毅然率民众修筑了城墙。在南陵三年,辛勤治理,被评为治县功当第一。由于政绩卓著,擢升为河南道御史。永春是个孝子,刚上任几个月,即请求辞官还乡。同事皆惊讶问之,永春落泪说:“我从小丧父,全靠母亲以纺织维持生计,今母亲年事已高,勤苦了一辈子。我若久居官场,虽能得到封升有所建树,则母亲膝前无人侍奉,我何日才能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呢?”遂奉母回归故里。一年后,其母得到皇帝旌表,永春官复原职。
万历十五年(1587年),给事陈与郊推荐国内贤臣,起用永春为关内道参议,未及上任,又擢怀隆兵备转南阳参政,升阳和兵备道,山西按察使。上任后,订立七事,杜绝贿请,清除弊政,大修战具,并以身作则事必躬亲,被荐为国内兵备第一。后有好心人指出,不能像以前巡盐时那样,忧国忧民,大胆革新,得罪权贵,否则势必得罪某些势利小人。不久,引疾辞官家居,建怡萱楼在家专事侍奉母亲。永春入仕不过十二年,在家闲居达四十年。万历三十七年卒,享年七十八岁。著有《问学指南》《论孟大义》《三儒言行录》等书行世。祀乡贤祠。列为南陵、河东名宦。县南街古有牌坊一座,上写四个大字曰“天朝柱史”。可见郜永春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影响极大,被誉为国家栋梁。
郜永春也极具才情。有《过卧龙岗值雨诗》二首,现录其一:
南阳负郭隐耕锄,雾雨笼烟睛草庐。
何处风雷驱使节,此间鱼水戏征车。
石床夜据清歌枕,垄亩波分汲便渠。
惭愧逢时无计策,故园萧瑟转踯蹋。
关于郜焕元勤政爱民的故事,长垣流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郜坑”的故事。当年,朝廷为表彰郜焕元所做功绩,为他修建牌坊,按古法,建牌坊要囤土,为了不扰民,郜永春就让取他自家花园里的土,结果形成了巨大的郜坑。苇草萋萋的郜坑,一直是很多老城人的记忆。
碑廊旁边就是祠堂,大门紧闭,一缕阳光寂寞投射其中。门口两株古柏沉郁凝重。别看现在这里这么安静,可到了元宵节,这里可是长垣最热闹的去处。笙歌阵阵,火树映天。满城人都来此观花灯、逛灯展。来郜氏宗祠瞻仰祭拜郜氏先人。在那森森大殿,郜氏先人一个个蟒袍玉带,面容端肃。现在,在郜氏后人郜庆军等有识之士努力下,在乔堤郜永春墓地旁边,又建成了郜永春历史纪念馆,陈展郜家历史文献及长垣历史文献,成为长垣休闲游玩的又一佳地,让长垣人有回望乡愁、承载历史的精神原乡。
走过长垣,在这小城里,我感到了它历史的脉络,呼吸到了它的气息。在它沉静的外表下,原来有着那么风华的底蕴。这种久远的历史文化气息,三善地、君子乡,并且一以贯之的豪义之风,让长垣在新世纪焕发出异彩。(王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