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金汉江同学撰写对联

为金汉江同学撰写对联
(散文)
邓晓明
去年十二月初,我将习作《给四合院冠名》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不久就收到老同学的微信:“老班长,拜读你给四合院冠名的散文,真是字字珠玑,棒极了。今天我也有一事相求,为我在老家建成的新宅撰写副对联,先谢了”。
老同学是我在南京气象学院(现更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念书时的同窗好友。我们这届同学,大多数有一个特殊的经历,那就是“二进宫”。大家别误会,我这里指的“二进宫”,不是社会上对屡次犯事进号子的蔑称,而是指“第二次进气象科学宫殿学习深造”。
1977年,实行“自愿报名、以考为主、择优录取”,彻底改变了长达十年的“基层推荐、工农为主、领导批准”的高等院校招生制度。
这个消息,传到我所在的偏僻农村,已经是离考试仅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了。可更要命的是,我竟找不到任何复习资料,而老师教的那少得可怜的知识,也早就抛到爪哇国去了。而我所在的流湖公社,报考人数近600人。有基础扎实、功底深厚的老三届的学长们,有历年沉淀下来的学霸才俊,还有本届高中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全力一搏,抢过独木桥。
经过仔细观察,冷静分析,我得出初步结论:“这次高考,竞争会相当激烈,局面空前残酷,而我本人明显处于劣势”。可我的处境更为堪忧,由于家庭成分不好,招工、参军等出路,均被堵死了。而我年已20多岁,在农村早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了。加上自己又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四个弟弟妹妹,全靠父母亲微薄的工资,已经入不敷出了。而自己无力为家里分担忧愁,甚感惭愧。只有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考出去,改变命运了。思考再三,稳妥起见,我将报考志愿由高等院校更改为中专学校。
填报专业时又犯了难,父亲要我填报师范专业,希望子承父业。母亲则认为我心直口拙,不善与人打交道,还是像罗老师那样,跟天打交道为好。罗老师是新建县气象站罗正典站长,1975年下半年曾带队到我插队劳动的流湖农科所创建气象哨,领导指定我协助罗老师开展建哨工作。从选址到平整场地,从仪器安装到观测记录,都是罗老师手把手教我的,后来我也成为气象哨首任业余气象员。这段经历,让我与罗老师走得很近,罗老师和袁师母古道热肠,和蔼可亲,我母亲到县城出差开会或看病,都是先在罗老师家落脚。
我遵从母亲的意见,填报了气象专业。通过艰难的考试,难熬的期待,终于收到了江西水利水电学校气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南昌气象学校还未建好,委托该校代招生)。而那些填报了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知青队的插友们,均名落孙山了。庆幸之余,也为失去了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机会,留下些许遗憾与不甘。
经过两年的勤奋学习,全班同学顺利毕业了。在分配工作前夕,我向学校恳求分配回新建县气象站工作,罗老师还特意赶到学校点名要我。但结果事与愿违,我被分配到离家遥远、条件最艰苦的高山站一庐山气象台,从事最艰辛的地面测报工作。
参加工作后,本人一直在思考如何继续深造、提高学历的问题。后来才知道,国家也在想办法,努力满足我们的愿望和要求。1983年,国家气象局下发文件:规定中专毕业、工作满五年以上,有资格参加全国气象部门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到高等气象院校学习。可这项政策真正落实到我所在的最底层县气象站,已是两年后了。按照劳动人事部门的规定,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农村劳动的时间,可以与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时间合并计算工龄。也就是说,我在1983年已具备报考高等院校的资格,但由于信息上下不对称,加上基层领导对文件精神理解和执行的偏差,我被耽搁了两年。这也许是当今社会,人们宁愿在大城市打酱油、而不愿意在小地方干事业的主要原因吧。
1985年秋天,通过参加国家气象局组织的考试,而立之年的我,进入南京气象学院继续学习,终于实现了夙愿。那种激动、喜悦之情,难以言表。班里由江西、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和福建等省的学员组成。金汉江同学来自荊楚之地湖北,我来自革命老区江西。
金同学出生在湖北省咸宁市,成长于咸安、通山和崇阳三区县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属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与湖南、江西接壤,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他于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砌河堤、修水库、炸石头、扎钢筋,尝到了农村劳动的苦头。当年11月底,因村里小学缺老师,他被大队挑选担任民办老师,从三、四年级的数学,到五、六年级的语文,所有的课程教了一个遍。
1977年恢复高考,全公社有500多人参加考试,本村有8名考生。当时只想尽快跳出农门,找份正式工作,吃到商品粮,就心满意足了,于是报考了中专。全乡大中专共录取十几个人,本村就他一人考中了。当时市气象局在他所在的小学校建了气象哨,几位老师轮流进行气象观测,按时向市气象局上报资料报表,还养了一些与天气预测相关的动物。他感到预测天气非常神秘,是一门很深的科学,热爱上了气象,于是第一志愿填的是湖北省气象学校,并如愿地被录取了。
毕业分配时,学校政工科领导找他谈话,鉴于他的数学成绩全校名列前茅,拟留在武汉市,初定到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可他觉得省会离家里有一百多公里,不方便照顾父母和家里。提出要分回家乡的咸安县气象站工作。结果阴差阳错,反被分配到比武汉市更远,交通更不方便的偏僻县——通城县气象站工作。他没有怨天尤人,决心在事业上大干一番,在学业上不断深造。1983年担任了测报股长。1985年经过层层筛选考试,他终于考上了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专修班。
南京气象学院(现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大气科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人才培养中心,气象工作者心中的神圣殿堂。能进入该校学习,同学们倍感荣幸,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金同学受楚文化的浸润,身上散发着士大夫的屈子之气,忧国忧民,正直担当,处事执着。平日里读书非常刻苦,言谈举止温文儒雅,待人接物崇尚礼仪,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我则除了按时上下课,完成必交的作业外,其它时间都放在社会活动及业余爱好上。参加班委会竞选,弄了个副班长当当,过过官瘾;看到校学生通讯社征文比赛,连夜赶写了散文诗《南气院,愿您青春永驻!》,还意外获奖,成为《气院青年》的主编。从此大量时间奔忙于各系各班,极力鼓动同学积极投稿。晚上下自习后,又赶到狭窄的编辑部,修改编辑稿件,刻钢板印刊物,经常通宵达旦,乐此不疲。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会风雨无阻赶到篮球场上,与球友切磋球艺。我和金同学,虽然性格不同,但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平日交流有很多共同语言,所以关系很紧密。大学学习结束后,我们均回到原单位工作。
金同学回单位后挑起预报股长的大梁,次年被提拔为副局长,继后加入了党组织。1988年在特大春旱重大转折天气的预报中,提前一周作出准确预报,并亲自向县领导汇报,由于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单位获得了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奖励。他撰写的《准确的预报带来巨大的效益》,被《中国气象》1988年第8期刊登。同年他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不久主持全局工作,聘任为全局第一个气象工程师,1996年升任局长。2000年获湖北省人事厅和省气象局联合表彰的全省气象部门先进工作者。
金同学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1998年他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2001年获得南京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2016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17年3月办理退休手续。
忙碌几十年的他,终于清静下来,开始到处走一走,回老家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村里如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活动,都会热情邀请他参与。他积极响应,不遗余力参与策划、设计和实施,并出钱出力,乐此不疲,渐渐地与老家的父老乡亲走得更近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村已经四十多年了,虽然早已习惯了城里的环境和生活,但难免会感觉寂寞和无聊,加上儿女远在外地工作,孤独感油然而生。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勾起对家乡的眷恋,对亲戚和伙伴的思念。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有深厚的感情,每次回老家去都受到热情的接待,我爱故乡山,我爱故乡水,更爱故乡人。这里的风景秀丽,空气新鲜,水质优良,蔬菜无污染。春有杜鹃、夏有茶花、秋有桂花、冬有梅花,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是养生的好地方。村里有不少九十多岁长寿老人,是名符其实长寿之乡,颐养天年的好地方。我产生了回乡养老的念头,至少可以在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来回居住,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想自己想要的生活,快乐度过幸福晚年生活”。
要回家乡居住,首先得改善居住条件,几间老房已摇摇欲坠,农村宅基地很紧张,政府管理很严格,不能占用农田建房。于是他同三弟商议,能否利用旧宅基地建新房,共建三层,一楼公共使用,二、三楼兄弟各住一层,弟弟欣然同意。2020年5月开始动工,由他亲自设计和组织施工,他老伴大力支持,积极配合,于当年底完成了主体工程。他还花费6多万元,特意修了一座桥,方便自己和村民进出行走。后因疫情等原因,房屋装修暂时搁置了两年多。去年下半年重新启动装修工程,于今年1月底大功告成。为了节省开支,家俱、用具和饰品,大多从网上订购,自己动手组装,瓷砖美缝自己做,连最繁重的搬运材料、打扫卫生等体力活,也是他们亲力亲为。为了住得舒适,所有的家俱家电等用具,无论是质量,还是档次,都超过了原住房配置标准。考虑到乡亲们常会来家里坐一坐,玩一玩,特意购置了家庭K歌音响,还配备了象棋、围棋、扑克、个子(地方纸牌)供大家娱乐使用。
新房竣工落成,本不打算举行什么仪式,可是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提出要来闹新房、喝喜酒、添喜气。村里的父老乡亲们也认为:他是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小还是正科级领导干部,如今少小离家老大回,荣归故里,值得庆贺庆贺。考虑再三,他答应了大家的要求。并对照万年历查找,觉得定在2024年元月21日(农历腊月十一)甚好,这天即是星期天,又是黄道吉日。
搬新房必须贴一幅新对联,买一副对联未尝不可,但请人撰写一副符合自己特色的对联,意义当然就大不同了。于是他想起了平日里喜欢舞文弄墨,不时在刊物和媒体上发表诗词和散文的老同学我来了。既然能给别人的四合院冠名,也能帮老同学的新宅撰副对联吧。
对于老同学的请求,我本能婉拒了。因为我虽然平日里也写一些散文和诗词,但从来没有撰写过对联。对联,它比起散文和诗词,要求对仗⼯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化的瑰宝。它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文学艺术的所长,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对联文化博大精深,我怎敢班门弄斧呢?!
我虽极力推辞,但奈何老同学再三恳求,再推拒恐怕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纯真感情了,只好勉强答应试试看吧。老同学见我应允了,就和盘托出对撰写对联的具体想法:首先能否将他们兄弟俩的名字中的“江”和“海”嵌入对联中;其次能否把他奋斗一辈子的气象体现出来;其三最好能将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深义重展示出来。
第一次撰写对联,要求又这么严苛,闹得我几天都茶饭不香、寝食难安。真正体会到江郎才尽的滋味了。经过与老同学多次沟通,反复切磋,最后胡诌出一副四不像的对联来:
上联:江山如画气象秀;
下联:海纳百川情义深。
横批:家和万事兴。
从文字看来,基本满足了老同学提出的三点要求,但内涵和意境,确实连自己都不满意。但规定时间已到,只好将所拟的对联传过去,老同学阅读后表示很满意,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这个苦差终于交脱了。据悉,后来老同学请当地一位书法家书写并张贴在新屋大门口。
搬新家当天,所有亲戚朋友纷纷到来,村里大操场和各家各户门前的空地,停满了各式各样的汽车和电动车。他的一个中专同班同学,闻讯后从微信中发来了红包,说有事不能前来祝贺。金同学没有点收红包,他的本意是让大家来热闹一番,既然来不了送礼就免了。见他拒收红包后,好友同学只好让儿子替他去办事,一大早驱车赶来,送来两幅珍藏字画,其中一幅是中国著名书法家玄妙子作品《福字双钩》。赠送这么珍贵的字画,确实让他感到意外,立即隆隆重重地挂在新房子的大客厅里,供大家品鉴欣赏。有几个好朋友带来了二十来人的乐队和民间歌手舞蹈表演队来贺喜,为首的是本村小学唐先群老校长。几年前,学校危房改造时,他曾慷慨解囊,以解燃眉之急。今天唐校长以此举报答,让他感动不已。一楼大厅和门前屋场上,张灯结彩,高朋满座。庆贺节目,精彩纷呈,红歌、流行歌曲和当地民歌,轮番登场,时不时有客人自告奋勇登台献歌一首,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把气氛推上一个又一个高潮。
中午十二点,雷鸣般的鞭炮烟花响起,宴席在祖堂屋开宴,偌大场地,座无虚席。同事和亲朋好友大驾光临,本村组在外地工作的乡党们均前来祝贺,在家的父老乡亲们悉数请来开怀畅饮,好不热闹。有些客人余犹未尽,乐不思家,晚间重开宴席,直至所有客人踏上归途,庆祝活动才告结束。老辈人说,这是本村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次聚会活动。
当客人离去后,天公觉得大家已尽兴了,该轮到它登场了。晚上八点钟开始,天遂人愿,鹅毛大雪,如期而至,漫天飞舞。第二天推门一看,只见山上和田野里,白雪皑皑,好一派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真可谓是瑞雪兆丰年,预示2024年将是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之年,健康吉祥之年,国泰民安之年。吃过早饭,他和外甥一道,到村里走访,给十多户生活较拮据的乡亲,每户送上600元,支助他们添置御寒用品,购买过年物质,以表心意。
大学毕业快四十年了,我和金同学只见过一次面。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已从永修县气象局调到省气象局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了。他仍在湖北省通城县气象局担任领导,带队来南昌参加赣、鄂、湘三省气象联防会议。会后我尽地主之谊,请老同学及随行人员小聚。老同学相见,真有说不完话,叙不完的情。虽然我们见面次数不多,但联系不少。过去多通过气象部门的政务系统N0tes网,交流工作,沟通情况,增进感情。后来有了QQ、微信等,联系更便捷,信息更灵通,了解更深入了。
我佩服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四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基层台站,坚守在业务第一线,守正创新,不断进取。心无旁骛钻研天气预报,全心全意为当地老百姓服好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而我早早地离开了业务岗位,把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部还给了老师,还给了母校,到头来成了一事无成的万金油。
我佩服他的意志坚定,目标明确,敢想敢干,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最终实现了在老家建新房,回家乡安享晚年的愿望。其实,我退休后也曾有过到老家建房子的想法,也曾做过一些努力,但感觉阻力太大,而放弃了,最后只是将老祖房简单维修了一下而作罢。
我佩服他政治敏锐,洞察力强,动作迅速,处事果断。最近,党和国家作出了振兴乡村的发展战略,九部委联合下发了文件,鼓励城镇的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为农村发展贡献光和热,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老同学的返乡行动,恰逢其时。诚然,当前广大农村面临大好发展机遇,但残存的封建思想和陈腐陋习,需要努力去铲除。老同学可以发挥德高望重的乡贤作用,预祝在农村广阔天地,书写人生新的篇章。
曱辰龙年春节于海南琉金岁月
作者简介
邓晓明,男,1956年出生,江西南昌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气象志》主编,气象诗社常务副社长,江西省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当代伟人小平文化研究会会长(手机与微信号:1360706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