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礼记·大学》

2025-04-15 20:15 阅读
西闵村夫

重温《礼记·大学》之启示•知止有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浩瀚的古籍中,《礼记·大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关怀民众,追求至善之境。这不仅是对古代士人的鞭策,更是对今人精神追求的一种启示。
“明明德”,意味着要彰显每个人内心光明的德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名利所困,忽视了内心的修养。而“在明明德”,正是提醒我们要回归本心,挖掘并展现自己内在的善良与智慧。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提升,更是对社会风气的净化。
“亲民”,则强调了关怀民众、服务社会的精神。大学之道不仅在于个人的修行,更在于将所学所得用于造福社会。亲民,不仅是对民众生活的关心与帮助,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与践行。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它促使我们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止于至善”,则是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至善,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实践,逐渐接近的完美状态。它要求我们在追求品德修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谦逊与敬畏之心,不断反思与自省,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最好。
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段话,则为我们揭示了达到至善之境的路径。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与追求;其次,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平静;再次,要在平静中寻求安宁与智慧;最后,通过深思熟虑与不懈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与浮躁的心态。但《礼记·大学》却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与幸福,往往源自于内心的修养与品德的提升。只有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时,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此外,“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处理事物时,要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只有明确了事物的本质与根源,才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只有了解了事物的始末与发展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与行动。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更适用于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礼记·大学》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与道德修养的宝典。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与品德的提升;在关注个人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书有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