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为君子之德:古老的红山玉、良渚玉贯穿文明的发展

2025-04-20 20:27 阅读
京华文艺

中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玉被视为“君子之德”的载体,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到商周时期的礼器,再到明清时期的装饰品,玉器始终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玉器不仅是工艺品,更是权力、信仰和文化的载体。

良渚玉器刻画神人兽面纹,商周玉器以龙凤纹饰体现礼制,明清玉器则融入文人审美。故宫博物院藏“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重达5吨,历时13年雕琢,展现乾隆时期玉雕工艺巅峰,最有收藏价值的玉器工艺品。

玉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德”与“美”。《礼记》中提到“君子比德于玉”,将玉的质地与儒家道德观结合,赋予玉器“仁、义、智、勇、洁”五德,形成独特的玉文化。玉被视为“天地之精”,象征纯洁、坚韧、高贵,如“君子比德于玉”将玉器与儒家道德观结合。

红山文化(约6000-5000年前):以动物形玉器为主,如玉猪龙,象征神权与图腾。

良渚文化(约5300-4300年前):玉琮、玉璧等礼器,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商周时期:玉器成为礼制核心,如玉圭、玉璋用于祭祀,玉钺象征军事权力。

商周时期:玉器成为礼制象征,如玉圭、玉璋,用于祭祀与朝会。

春秋战国:玉器成为身份象征,如“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深入人心。如S形龙凤佩,线条流畅,体现动态美。

唐宋时期:玉器走向世俗化,成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

清代:玉器工艺达到巅峰,乾隆时期尤为突出,如“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集圆雕、浮雕、镂雕于一体。

玉器作为神权与王权的象征,如商周时期的玉钺、玉琮等礼器,体现社会等级与信仰。

玉器文化价值贯穿中华文明,从旧石器时代至封建社会,玉器始终是权力、信仰与文化载体。明清时期玉器进入鼎盛期,乾隆时期仿古玉和时做玉两大主流,工艺精湛,题材丰富,如仿古彝、汉玉等,极具艺术与历史价值。

玉器承载“德玉比德”的儒家思想,儒生将玉之物理属性与道德观念结合,形成“君子比德于玉”的文化传统。

承载历史信息,反映早期文明对自然资源的认知与利用。如缅甸老坑玻璃种翡翠项链、手镯,因资源稀缺性、文化内涵及工艺价值,收藏价值极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