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话读书】(三) 台上玩月妙趣多

2025-04-22 09:11 阅读
宋一叶

宋一叶

【致读者】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笔者撰写“银龄话读书”系列文章。今天推出第三篇:《 台上玩月妙趣多》,敬请关注,期待共鸣。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是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关于人生读书三重境界的妙言名句。他把读书比喻成观月三种形态、并分别与人生的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相对应,既生动形象,又颇有意蕴,深刻阐述了老年人坚持读书提升人生境界的益处与妙趣,令人叹为观止,回味不已。

以观月喻读书,道尽人生三境。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只见一斑;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已得全貌;而老年读书,则如台上玩月,俯仰自得。其中“玩月”二字,最为精妙。这并非轻佻戏弄,而是历经沧桑的妙趣横生,是看惯世态人情的从容大度。

老年读书,乐在“破执”之豁达。少年时读书,往往执着于字句之间,如韩愈所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孜孜以求却难免拘泥。而老年人读书,却如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懂得跳出文字窠臼,直指本心。苏东坡晚年读《庄子》有云:“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正是老年读书的境界——不再被文字所缚,而是与古人神交,心领神会。明代学者胡应麟晚年编撰《少室山房笔丛》,广征博引却不为考据所困,常于字里行间见出人生真谛,便是深得“破执”三昧。老年读书之乐,正在于这种超脱文字的精神自由。

老年读书,趣在“贯通”之愉悦。人生阅历与读书积累至晚年,往往能打破学科藩篱,融会贯通。老年人读书,不再如少年时饾饤琐碎,而是能将经史子集、古今中外打成一片,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此乐何极!清代大儒纪晓岚晚年编纂《四库全书》,将毕生所学融于一炉,曾言:“老来看书,如将军统帅,驱遣自如。”钱钟书先生晚年著《管锥编》,于中西典籍间纵横捭阖,看似信笔所至,实则有脉络贯通其中。老年读书之趣,就在于这“台上玩月”的自在逍遥,就在于这"观水有术"的从容淡定。如此将各类知识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的读书境界,非阅历丰富者不能至。

老年读书,妙在“化境”之自得。老年读书,往往能将书中道理与生命体验相互印证,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如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老年人重读经典,常读常新,正是因为生命体验与书中智慧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陆游晚年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黄宗羲晚年著《明夷待访录》,将一生读书思考与家国兴亡之痛熔于一炉,非徒纸上谈兵,而是字字血泪;当代学者季羡林晚年读书,常将佛学智慧与人生感悟相结合,达到一种圆融无碍的境界。可见,老年读书已非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是将书中智慧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如盐入水,有味无痕。这种“化境”之乐,唯有亲历者方能体会。

老年读书,贵在“传灯”之精神。老年人读书不独为自娱,更能将智慧薪火相传。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为后世立言;朱熹晚年仍孜孜注经,欲为往圣继绝学。当代翻译家许渊冲晚年仍坚持翻译工作,将中外文化精髓传递给年轻一代。这种“传灯”精神,使老年读书超越个人乐趣,具有了文化传承的崇高意义,既自得其乐,又能后来者指点赏月之妙,可谓功德无量,是最难能可贵之处。

其实,老年读书非为消遣时光,非为功名利禄,纯属是一种历经人生风雨后的精神超越、一种心灵境界的升华。明代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少年处不得顺境,老年处不得逆境。”老年人如“台上玩月”般地读书,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超然物外,心境澄明,从而破除功利之心、门户之见,达到自由洒脱的境界。

老年读书,的确如“台上玩月”,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超然物外,心境澄明,无功利之心,无门户之见,俯仰自在,豁达洒脱。让银龄人捧起书本,在文字间徜徉,与古今智者对话,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在淡定从容中玩味智慧、享受独处思考之乐趣,让心灵永葆青春。

【作者简介】

本名宋元鸰,笔名宋一叶,已出版《林中一叶》《摆渡心灵》《岁月当歌》《昨夜星辰》《致敬夕阳》五部散文专著,多篇作品获国家级大奖,现任江西省瑞金市老年大学校长,2020年获评“江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