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您,赣州的古浮桥

李水生
我的故乡赣州,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宋朝始建,悠悠岁月已逾千年。儿时的我,在赣州这片土地上,整整度过了十五个春秋。这座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如丝线,深深缠绕着我的心,而其中,赣州的古浮桥,更是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我情有独钟。
赣州城,恰似一颗镶嵌在水畔的明珠,三面环水,江面开阔如镜。自宋代起,赣州城的经济便蓬勃发展,为了搭建起城乡沟通的桥梁,人们开始在章贡两江的江面上架设浮桥。往昔,赣州曾有三座浮桥鼎立,分别是东河浮桥(即建春门浮桥)、西河浮桥与南河浮桥。然而,时光流转,建国之后,随着公路桥的建成,西河、南河浮桥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相继被拆除,唯有东河浮桥,如一位坚毅的老者,顽强地留存了下来。
东河浮桥,学名惠民桥,又名建春门浮桥。它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贡江之上,身长约400米,稳稳地连接着贡江的两端。这座桥由100多只小舟板紧密相连,如同亲密无间的伙伴,再以缆绳束之,使其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追溯其历史,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至今已历经800多个寒暑。整座浮桥被巧妙地分为33组,而后用钢缆、铁锚牢牢固定在江面之上。在赣江水运繁忙的往昔,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浮桥都会准时开启,如一位谦逊的长者,礼让船只从容通过。据说,这座浮桥是政府在打造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进程中,特意保留下来的瑰宝,如今已荣升为赣州市的“国宝”,成为国家级文物。它宛如一条时光的纽带,连接着赣州的昨天与今天,静静见证了赣州市的沧桑变迁,目睹了这座古城在腥风血雨、战火硝烟中的坚韧。尽管岁月的风雨无情吹打,它却始终屹立不倒,时修时新,新旧交替间,与古朴逶迤的古城墙、壮观秀美的八境台、雄伟凝重的涌金门一道,伴随着赣江的涛声,共同绘就了赣州市一道亮丽而独特的人文景观。
浮桥,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即便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洗礼,至今仍是两岸居民不可缺的重要通道。往昔,每天晨曦初露,东岸的村民便挑起扁担,踏上进城的路,将自家辛勤种养的蔬菜、家禽带到城里售卖。赣州百姓的一天,大多从这座浮桥开始。江边,有青春洋溢的青少年在水中畅游,有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晨练,桥上,有携手漫步的夫妻,还有专注垂钓的爱好者,他们都在尽情享受着古老浮桥与流淌千年的贡水赋予这座古城的美好与宁静。
儿时的我,住在古城墙外的半边街,距离建春门浮桥不过二华里之遥。我的父亲是一位朴实的渔民,每至傍晚,父亲便会带着我,划着渔舟,来到浮桥下,沿着浮桥放下拦河钩,期待着收获的喜悦。那时的我,不过五六岁,尚未踏入学堂,还不懂得如何划船。于是,父亲便将一根鱼网绳,一头系在渔舟船头,另一头系在我的腰间,让我站在浮桥上,像那拉纤的船工一般,沿着浮桥,奋力将船从东岸拉至西岸。父亲则随着船的缓缓移动,将拦河钩轻轻放入河中。钩放好后,夜幕降临,我们便在渔船上安然就寝,只待次日凌晨,收钩取鱼,而后拿到集市上去售卖。就这样,年复一年,我在浮桥上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后来,我踏入了学堂,虽不再拖船,但浮桥又成为了我与儿时伙伴们游泳戏水的欢乐天地。每至夏秋时节,小伙伴们总会相约而至,在浮桥下尽情嬉戏、畅游,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至今仍如璀璨星辰,闪耀在我的记忆深处。
时光飞逝,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故乡的古浮桥,却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每当我回到赣州,总是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前往古浮桥。有时,我会在桥上悠然漫步,感受岁月的痕迹;有时,我会静静地蹲在桥上,凝视着潺潺流水,思绪也随之飘荡;有时,我会仰望天空,任由浮想联翩。儿时的一幅幅画卷,时常如电影般在我眼前浮现。若不是如今已不允许在浮桥下游泳,我真想纵身跳入河中,重温那份久违的畅快。清晨的古浮桥,在朝阳的温柔映衬下,显得古朴而优雅。河面波光粼粼,微微泛着金光,折射在古桥上,仿佛为这座年代久远的古桥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它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宁静、祥和,处处充满暖意。我缓缓行走在古浮桥上,从东头迈向西头,细细寻觅儿时的印记。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儿时拖船时留下的深深脚印,仿佛看见了小伙伴们相互击水时那热闹的激战场面,此情此景,令我心潮澎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古浮桥,静静地横卧在江面之上,如一条通往彼岸与远方的梦想之路,它不仅带给人们无尽的梦想与回忆,更为赣州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赣州的古浮桥,我爱您!您永远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是我灵魂深处那一抹无法抹去的温暖。
作者:江西省九江市武宁政协退休干部
手机:13907023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