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不住的春天(诗六首)
挡不住的春天(诗六首)
文/炜枫
细米蒿的嫩芽推开碎瓦
苏醒的河堤
雪正在收拾银餐具 遁逃
芦苇拨出箭簇
冰封的河床裂开喉咙
喊出青色的溪流
蝴蝶翅膀粘着去年的霜
先于风筝找到春天 采撷山桃暧昧心事
墙角的泥土渗出绿意
裂缝里 涌动蚂蚁大军忙碌身影
燕子亮黑的翅膀 切开晨曦
飘逸的云朵翻过山峦
携雨滴
在孕苗棚的塑料薄膜上写褪色诗行
每片瓜叶都是未拆的信封
装满 阳光的预言
我站在满溢芳香的树下
看泥土翻身 抖落满身沉睡的星辰
而枝头早已悬着
一粒微红的 心跳……
2025.3
无绪的梦境
黄昏 垂下眼睑
夜如涌动的墨 宣纸上分娩漩涡
苏醒的脑细胞驱赶着疲惫
梦 从夜的指缝间逃逸
泥土里 我打捞起 一截锈蚀的犁铧
——那是祖先种在肋骨里的碑文
蝴蝶抖动翅膀 邂逅桔子花的芳香
青牛驮着落花 穿过十字架
碰撞 有一粒星火破茧 点燃思绪
朦胧是 有青铜鼎煮沸整个唐朝的雪
琥珀里蝉蜕突然开口
说佛在莲心参禅
烟花升空时 易冷 铸就逃不脱的因果
钟摆锈蚀时差
先贤把月光装进琉璃盏
山峦在指节间坍塌
道可道的钟声碎成舍利子
悬于发梢的露珠如悬念
倒映 古井中晃动的月
此刻所有倒影开始弯曲
风 将炊烟纺成缆绳
摆渡碎银般的钟声 檀香突然折断
我接住坠落的半粒梵音
发现掌纹里
有未燃尽的烟花在洄渡……
2025.3
繁华下的幽谧
霓虹是另一种寂寥
在摩天的崖壁 月光将天台削瘦
星子追随云的舞步
云朵环绕楼的肩头
沉默为铅灰色的都市着装
涂抹冷冽色调 维持欲望的热望
黎明的雾霭未散
孤独如影随形 伫立我身后
还没等我察觉
它们便在血液里悄然渗透
马路上 闪烁的车灯带着侵略的光
可这无法阻碍蝙蝠
在城市的缝隙中,随性选择栖身的角落
听 风穿梭在楼林奏响无声的歌
街道人潮涌动
叫卖声 欢笑声编织成网
看似热闹非凡
却难以填补内心的空洞
这里是尘世遗忘的孤岛
有底层的挣扎 上位者的纷争
外面世界如同盛大的舞台
处处繁华
但请相信 繁华是另一种寂寥
2019.3
失语者
瞳孔将最后一颗星子揉碎
月光在齿缝凝结成霜
疯长的思念如荆棘 从喉管攀援而上
勒住那些 在舌尖消融的呢喃
回味里 我拆解词语的残骸
在深情的海洋 所有修辞都已干涸
当冰川退回起点
未成形的音节蜷缩其中
夜色吞没的告白 化作空荡荡的巢
沉默在对视里肆意蔓延
拓印出比语言更辽阔的版图
每个欲言又止的刹那
都悬在柳梢 被三月的风摇晃成
悬而未决的云絮
爱抵达的地方
苍白的文字 早已坍缩成废墟
唯有心跳的残片 在记忆荒原闪烁
像永不熄灭的星子
诉说着 不可言说的永恒
此刻 银河正从我们相扣的指缝
倾泻向
语言无法触及的深空
2019.10
月光下的荒原
月色朦胧 如羞涩的女孩儿
几朵闲散的云拂过瞳孔
粘稠的昏暗 从草尖流淌
萦绕的寒 掩埋孤寂灵魂
梦如杨絮 飘向无尽虚空
棘草瑟缩在夜的深巷
月光残照里 摇摇欲坠的梦呓
种子蜷缩 是苦涩中未敢启齿的信仰
雁影携星光浮动
啼鸣游弋 被暗夜一口口吞噬
流星掷下燃烧的过往
转瞬 徒留几缕冷烬尘埃
凝视浩渺苍穹 莽荒 深邃
牵绊思绪 此刻
孤独的驼铃 仍在无人的编年史上踉跄
荒芜 苍老 暮气
等待 春风携一犁烟雨 喂养
掠过耳畔的风 裹挟烈马 嘶鸣
撩动脉搏
寒夜如渊 蔓延
倔强被层层包裹 潜藏的梦
只待野火驱赶长风撕开夜的黑大氅
新生 从焦土中喷薄 绽放……
2024.11
梦中的花开
露珠折射着前世的光
指纹在青苔上蜿蜒成河
风 翻动未写完的经文
褪色袈裟裹着半枚舍利 沉默
花瓣以钟声凝固的形态
悬在子时与虚空交界的枝桠
蝴蝶驮着偈语 掠过眉宇
翅膀震颤 抖落一地月光的清纱
种子蜷缩在时间的书页里
细数年轮
一圈比一圈轻盈
当石阶苔痕漫过脚踝
大唐的雨开始逆流而行
沉睡的花蕊吐出透明的钟鸣
露水在经络间 篆刻梵文
第一粒光刺破茧衣的刹那
所有尘埃
都向虚空虔诚合十
某个永恒的瞬间
你睫毛上的蝶影被寂静染成靛蓝
暗香从石缝中悄然渗出
将尚未成型的执念
轻轻安放回大地的掌纹……
2023.11
意象炼金术:炜枫诗歌赏析
文/园外仙子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语言实验浪潮中,炜枫以极具个人标识的意象编码系统,于历史纵深与生命肌理的交汇处,构筑起一座虚实交织的诗意迷宫。其意象群落既承续古典诗学的通感传统,又融合现代主义碎片化叙事,在自然物象与精神图景的碰撞中,生成独特的诗性磁场,成为解构与重构汉语诗性基因的先锋实践。
时空折叠术:锈蚀文明的互文叙事。
诗人对历史意象的考古式挖掘,在文本中形成蒙太奇式的时空折叠。《无绪的梦境》里,"锈蚀的犁铧"作为农耕文明的基因碎片,与"青铜鼎煮沸唐朝的雪"构成超现实奇观。这种物象拼贴并非简单的文化乡愁,而是通过"祖先种在肋骨里的碑文"等幽灵化意象,实现个体生命与集体记忆的神秘共振。当"道可道的钟声碎成舍利子",道家哲学与佛教符号在超现实语境中完成异质同构,隐喻文明传承的衰变与新生。诗人以语言为洛阳铲,在"琉璃盏里的月光"与"古井中的月影"间凿通时光暗河,让"逆流的大唐雨"成为解构线性史观的液态隐喻,在古今对话中奏响时间的复调。
自然辩证法:生命剧场的解构重构。
在《挡不住的春天》中,自然意象群构成精妙的动力学装置。细米蒿嫩芽"推开碎瓦"的暴力美学,蚂蚁大军在裂缝中的"涌动"暗藏微观政治,"孕苗棚塑料薄膜上的褪色诗行"则直指现代农业对自然的文本化改造。诗人以动词的爆破力,如"切开晨曦"的燕翅、"抖落星辰"的泥土,演绎生命解冻的狂欢。这种对自然的祛魅与复魅,在《月光下的荒原》达到辩证统一:焦土中"倔强包裹"的种子与"野火撕开夜氅"的对抗,既是毁灭的否定之否定,更是信仰的暴力催生,使自然跃升为携带生命密码的能动主体,在诗行间展开生生不息的存在之舞。
沉默诗学:失语时代的符号突围。
《失语者》系列恰似当代人的精神造影,深刻映照出语言困境的荒诞与无奈。惠特根斯坦曾指出,"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而炜枫笔下"喉管攀援的荆棘",正是这种语言牢笼的具象化呈现。当"在舌尖消融的呢喃"与"未燃尽的烟花"共同构成能指链的断裂现场,那些试图言说的炽热情感,终究在语言的缺陷中化作灰烬。即便爱到深处,精心雕琢的情诗也不过是荒芜的沙砾,无法承载灵魂深处的震颤与共鸣。
"银河从指缝倾泻"的终极意象,既是对不可言说之境的绝望指认,也暗含超越语言牢笼的救赎可能。在《繁华下的幽谧》中,"霓虹是另一种寂寥"的悖论式判断,揭示出消费主义时代的符号通胀;蝙蝠在"城市缝隙中的栖身",则是对标准化生存的游击抵抗。当"叫卖声编织的网"无法填补内心空洞,诗人选择让"风穿梭楼林的无声音乐"成为新的元语言,在沉默与留白中寻找诗意的突围之路。
禅意的虚白之境:空明中的意义闪烁。
《梦中的花开》实现东方智慧与诗性哲学的诗意共振。褪色袈裟中的半枚舍利,与"悬在子时虚空的钟形花瓣",在"空"的美学意境中相遇。"尘埃向虚空合十"的微观禅意,在"睫毛蝶影"中显影,暗喻存在与虚无的微妙平衡。这种禅意绝非消极遁世,而是如"石缝暗香"般,在执念与大地之间维系动态平衡。当"沉睡花蕊吐出透明钟鸣",声波在虚实交织的空间中回荡,最终抵达诗学奇点——那个有无相生、动静交融的永恒瞬间,在虚白处绽放出意义的幽光。
炜枫的诗歌创作游走于解构与重构的张力场域,将青铜鼎中的唐朝雪、塑料薄膜上的农业诗行、指缝间的银河碎银,编织成后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寓言。这不仅是对汉语诗性基因的重新测序,更是对抗语言熵增的精神负熵运动。当所有倒影开始弯曲,诗人接住的半粒梵音,或许正是汉语诗歌在当代语境中持续生长的密钥,在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中,书写着永恒的诗意传奇。
园外仙子简介:
原名:曹静,诗人 作家,笔名:园外仙子、曹予馨,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海淀作协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诗界》杂志编委,《上海芳菲诗社》社长助理,《青年文学家》上海闵行分会秘书长,《秋之韵文学社》副主编。作品散见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农村青年、特区文学、青年文学家、山东商报、学习报、山西科技报、家庭周报等多家媒体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