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明:艺术与匠心的传承者

2025-05-12 11:00 阅读
进贤县毛笔研究会

李秋明,笔名秋鸣,号山音,1965 年8月出生。进贤县民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协理事、南昌市美协名誉副主席、进贤县美协主席、县文联兼职副主席。

李秋明:艺术与匠心的传承者

在进贤县的西南部,抚河北岸,有一座文风昌盛的古镇——李渡镇。抚河孕育了晏殊、晏几道、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李瑞清、桂瑞藩、盛中国等璀璨明星,成为临川文化与抚河文化的发祥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李秋明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艺术之路的探索与成就

李秋明,1965年 8 月出生于进贤县李渡镇。自幼,他便浸润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临摹名家连环画稿入手,后深入传统,学习、临摹历代名画名帖。青年曾游历名山大川,得李可染、吴冠中、启功、沈鹏、张仃、秦岭云、黎雄才、周思聪、林墉、范曾、刘炳森、刘文西等众多名家指点,技艺不断精进。曾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

李秋明的艺术生涯,是一场不断探索与突破的旅程。他潜心钻研传统书画技法,从古代名家的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无论是写意山水的空灵意境,还是工笔花鸟的细腻笔触,他都用心揣摩、反复练习。经过多年的磨砺,他在人物、花鸟、山水等多种题材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造诣。

从艺五十余年笔耕不辍。近三十年在深耕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潜心意象山水研究,深刻体悟当代笔墨与性情的深层次表达,为新观念绘画的发展作了较为开拓性的探索。

1990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秋明艺术拍摄了个人专题片;历时三载于1997年6月底完成的25米长卷作品《群仙祝寿图》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并作为珍贵作品向香港回归献礼;2008年,多件意象山水在《中国美术馆》月刊发表;2010年2件意象山水精品力作应邀参加“秦皇岛当代十二名家艺术特展”;2020年2月,3件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巴黎国际艺术盛会“春季沙龙艺术大展”。

2025 年,对于李秋明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的 “迎春杯” 全国优秀艺术作品活动中,他的两幅力作《膜拜天地》与《还我河山》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并被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进贤县艺术领域的一大盛事。

《膜拜天地》以其简约而深邃的风格,令人眼前一亮。画面中,李秋明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人形姿态,人物以谦卑之态向天地虔诚致敬。整幅作品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与精神追求。通过极简的线条与构图,他传达出人类对自然与宇宙的敬畏之情,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 “天人合一” 的理念。这种 “大道至简,古拙质朴” 的艺术风格,既展现了他对传统技法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独特感悟。
《还我河山》则创作于国家公祭日前夜,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画面中,岳飞策马驰骋在战场之上,气势恢宏。李秋明运用多种线描技法,融合了梁楷的逸趣与速写的风格,将岳飞的英勇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幅作品不仅是对民族英雄的崇高敬意,更是对历史的铭记与反思。它唤起了观者对历史的深刻自省,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共同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除了这两幅被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作品,李秋明的多幅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大展中频频亮相,并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作品注重技法的精湛,更强调精神内涵的表达,借由画作抒发浓厚的家国情怀,启迪观者心灵,引发广泛共鸣。凭借着卓越的艺术成就,在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李秋明被时代标杆甄选组委会、中国书画艺术指导委员会选中,作为两会特刊,选取他历年创作的 32 幅优秀作品,编辑印刷《时代标杆——李秋明》,发行五万份向两会献礼。同时,他还荣获 “中国艺术影响力人物”“时代标杆” 荣誉称号,成为艺术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人物。
对毛笔行业的卓越贡献
李秋明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还延伸到了毛笔制作行业。进贤县的文港镇,素有“华夏笔都”之称,毛笔制作历史长达 1600 多年。作为从这片土地走出来的艺术家,李秋明深知毛笔对于书画艺术的重要性,也对毛笔制作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关切。
在传统的毛笔制作中,主要以动物毛为原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物毛资源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供应不稳定、价格上涨等,这对毛笔制作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李秋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投身于毛笔制作材料的研发,寻找一种新型的辅助材料,以缓解行业的困境。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尝试,李秋明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型材料——人造纤维,并将其作为毛笔制作的辅助材料。这一创新之举,为毛笔制作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曙光,也诠释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结合的发展必由之路。从第一代人造纤维到第四代,李秋明不断优化其性能。如今,第四代人造纤维在性能上几乎与动物毛一致,不仅解决了动物毛资源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毛笔的制作成本,使得更多的书画爱好者能够用上优质且价格合理的毛笔。这一研发成果,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与应用,推动了毛笔制作行业在材料运用方面的革新。

除了在材料研发上的突破,李秋明还致力于毛笔制作工艺的整理与传承。他深知,毛笔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冲击,许多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李秋明和毛笔文化研究者郑明,江西省能工巧匠、江西省高层次人才、江西省“4个100”非遗文化导师朱细胜一起创建了国内唯一的毛笔研究组织——进贤县毛笔研究会。

在进贤县毛笔研究会,李秋明组织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的工匠,对毛笔制作材料和工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整理。他们深入挖掘传统工艺中的精髓,将那些口口相传的技艺进行系统的记录与整理。同时,李秋明还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鼓励创新,为毛笔制作工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进贤县毛笔研究会的努力,许多濒临失传的工艺得以保存和传承,并且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文港镇的毛笔制作产业蓬勃发展,全镇有 2200 余家传统毛笔制作企业和作坊,从事毛笔制作行业人员 13000 余人,在外经销人口 12000 人,销售实体窗口 5100 多个,毛笔销售线上电商 4800 余家,毛笔产销量占全国 75% 的市场份额。这其中,李秋明和进贤县毛笔研究会功不可没。

传承与展望

年近花甲的李秋明,一生与艺术和毛笔紧密相连。他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为进贤县乃至全国的艺术领域增添了光彩;他在毛笔行业的创新与贡献,推动了毛笔制作这一传统产业的发展与传承。

在李秋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热爱书画艺术以及毛笔制作工艺。他经常走进校园、社区,举办书画讲座和毛笔制作工艺展示活动,向人们传授书画技巧和毛笔制作知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新人。

展望未来,李秋明表示,他将继续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同时,他也将不遗余力地推动毛笔制作行业的发展,让进贤的毛笔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古老的书画艺术和毛笔制作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李秋明,这位从李渡镇走出来的艺术家,以他的才华、匠心与担当,成为了艺术与匠心的传承者,书写着属于自己、属于进贤县的辉煌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