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湾电厂:从“地下明珠”到“绿色引擎”的能源蝶变之路
在江西靖安县高湖镇的崇山峻岭间,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建筑群。它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着时代变迁。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这座有着50年历史的老电厂,以“二次创业”的魄力,在新能源赛道上奋力书写新的传奇。其“水电筑基、光伏拓疆、科技赋能、生态融合”的发展模式,生动展现了中国电力工业从保供型向创新型的深刻转型,也让这座曾隐秘于地下的“能源明珠”,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绿色变革。
从战备电厂到绿色先锋:一场跨越时代的蜕变
1979年,罗电人打破思想桎梏,在全国电力系统内率先利用尾水余能自办小水电,妥善安置了所有待业知青和职工家属,迈出了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步;1986年10月,小电站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水利电力经营展览会上亮相并推广,引发广泛关注;2000年,罗湾电厂实施生活基地向县城搬迁的战略转移,职工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批又一批的罗电领导人用他们的智慧和辛劳带领罗电员工开山辟路、走出大山走进了美好的生活。虽然罗湾的创业史,就象罗湾的路一般蜿蜒曲折,无论山路多么陡峭崎岖也无法阻挡罗电人奋进的脚步。
2005年,罗湾电厂划归国家电投集团,迎来全新发展契机。面对传统水电增长的瓶颈,企业毅然开启“二次创业”。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罗湾电厂以分布式光伏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发展之路,成功跻身区域新能源发展的标杆行列。
截至2025年,罗湾电厂总装机容量突破11.6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比达83%,这一成绩见证了罗湾电厂从装机容量仅1.8万千瓦的“小不点”,向综合智慧能源企业的华丽蜕变。
多点开花:构建分布式光伏的广阔版图
罗湾电厂分布式能源发展始于2016年,首个光伏项目仁首电站成功并网发电。此后,罗电人秉持“逢山开路”的开拓精神,不断突破地域限制。2018年,虬津光伏项目顺利投运;截止2024年,靖安香田工业园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8个场站相继并网,覆盖飞阳光电、博耀铝业等企业屋顶,总规模达16.67MW,年发电量超1670万千瓦时,年均减排二氧化碳超1.6万吨。
罗湾电厂积极拓展新能源项目,通过“多点布局、多元创新、集约管理”的战略,逐步形成以工业园区、厂区及办公楼为核心的多元化布局;借助“光伏+储能+数字化”的创新模式,构建起“一核多极”的新能源版图,实现了多领域协同发展。
2023年,罗湾电厂将发展触角延伸至都昌县。2024年4月22日,由其申报的都昌县国电投芙蓉山工业园一期4兆瓦屋顶光伏电站项目,成功入选江西省分布式开发区3年行动计划优选清单,为双方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罗湾电厂多点开花的分布式版图,是践行“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不仅激活了地方经济新动能,还探索出央企服务乡村振兴与能源革命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绿色发展:交出多维亮眼答卷
罗湾电厂分布式能源实践,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效益的大幅提升,更以“能源绿”绘就“民生暖”,释放出显著的经济社会价值。通过“千乡万村沐光行动”,罗湾电厂在靖安、都昌等县域开发屋顶光伏项目,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映山红”公益助学品牌作为央企社会责任的鲜活注脚,持续绽放温暖光芒。“映山红”爱心助学项目自2003年启动以来,早已超越单纯的物质帮扶,成为传递希望的精神纽带。二十余年间,“映山红”助学团队深入山区学校,为200余名贫困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不仅提供学费、书本费等资金支持,还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和兴趣课堂。每逢寒暑假,电厂员工化身“爱心导师”,带领孩子们参观电厂映山红展厅,讲述能源绿色转型故事,点燃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如今,“映山红”已形成“企业发展到哪里,公益就延伸到哪里”的可持续模式,在新能源项目落地的县域同步设立助学点,将绿色发展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书写着央企担当的生动篇章。
小光伏点亮大未来
罗湾电厂分布式能源发展历程,是中国能源革命的一个缩影。从深山小水电到工业园区的光伏矩阵、从单一发电到综合能源服务、从地下战备电厂到绿色能源先锋,罗电人凭借“绿色创新融合、真信、真干、真成”的信念,充分证明了分布式能源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巨大潜力。罗湾电厂的转型之路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更彰显了传统能源企业在能源革命中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随着更多县域项目的落地,罗湾电厂或将成为全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江西样本”,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更多“罗电智慧”。
(国家电投江西公司罗湾电厂 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