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米油盐到翰墨飘香——张小蓉的书法逐梦之旅
清晨五点,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时,永新县秀水路的一栋自建房里,一盏温暖的灯光已悄然亮起。47岁的张小蓉轻轻铺开宣纸,提笔蘸墨,开始了她一天中最珍贵的时光。对她而言,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的一部分,与柴米油盐交织成生活的经纬。

这份对书法的眷恋,源自童年记忆。每逢春节前夕,父亲总会为乡亲们书写春联。年幼的张小蓉蹲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父亲运笔如飞,墨香在红纸上晕染出“五谷丰登”“万象更新”的祝福。偶尔父亲让她试笔,虽然“福”字写得歪歪扭扭,但那份对笔墨的向往已悄然生根。
然而,生活的重担曾让这份热爱深藏心底。初中毕业后,她进入县里的麻球厂工作,后又因下岗而辗转于废品回收和早餐店生意。成家后,柴米油盐的琐碎更让她无暇提笔。只有在整理女儿课本时,才会对着字帖不自觉地以指代笔,在泛黄的纸页上勾勒横竖撇捺,却总被灶上咕嘟作响的白粥唤回神思。
2022年的春天,命运为张小蓉翻开新的一页。当她在中心广场驻足,看着书法家们挥毫泼墨,那些跃动的笔锋仿佛打开了她记忆的闸门。儿时父亲写春联的身影,那些被生活尘封的墨香记忆,突然鲜活起来。此时儿女已长大成人,当她忐忑地提起想学书法时,没想到全家人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丈夫主动承担起了部分家务,女儿用第一份工资为她购买了《兰亭序》字帖和徽州毛笔,儿子则用积攒多年的压岁钱为她买了宣纸。
在重新拾起毛笔的日子里,张小蓉逐渐摸索出生活与热爱的平衡之道。她将练字时间巧妙地融入生活的缝隙:晨光熹微时临帖半小时,夜色阑珊时研习一小时;周末家人团聚时,她会铺开宣纸邀亲人同书诗句,让书法成为温馨的家庭活动;丈夫生日那天,她特意用金粉在瓷盘上题写“知心”二字,既表达心意又不耽误准备生日晚餐。这种“见缝插针”的学习方式,让书法不再是独处的修行,而成为连接家人的纽带。

为了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张小蓉如饥似渴地汲取艺术养分。她对着教学视频反复揣摩,冒雨登门向书法前辈求教,活跃在各类书画交流活动的现场。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在2024年农历小年这天,与县里的书法家们并肩而立,为社区居民书写新春祝福,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如今走进她的家,随处可见书法痕迹:沙发上搭着写坏的宣纸、冰箱上贴着临帖计划、晾衣架上挂着墨迹未干的条幅。厨房的玻璃柜里,毛笔与擀面杖并排而立;记账本边缘空白处,总能看到小楷写的唐诗。2024年12月,她如愿加入县书法家协会。入会那天,她将会员证与父亲留下的砚台合影发给儿女,女儿回复:“妈,你书房灯泡该换了,昨晚又练到几点?”字里行间满是骄傲。
晨光中,张小蓉收拾笔墨走向厨房。案板上的面团等待揉捏,窗台上新写的《兰亭序》随风轻扬。在这个宁静的清晨,一个普通女性用坚持证明:柴米油盐与翰墨书香,本就可以相得益彰。

张小蓉的故事,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只要心中有梦,勇于追求,懂得在责任与热爱间架起桥梁,总能在平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刘平华、金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