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赣商#让精神根系与时代土壤形成良性共生

在赣西武功山的云雾深处,罗钦萍与傅敏冰夫妇的创业故事如同一味历经岁月熬制的中药,既保留着传统医德的甘苦底蕴,又蒸腾着时代赋能的清新药香。从爷爷罗庆林的采药竹篓到现代化的中医药产业链,从山间诊所的问诊单到党员示范田的规划图,这对“医药侠侣” 用24年时光诠释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商业真理:真正的企业长青,不在于规模的扩张速度,而在于精神根系能否深扎时代土壤——这根系,是传统美德的传承脉络,是突围创新的实干基因,更是与国家、与人民同频共振的价值自觉。
在基因里种下精神的“药引子”
罗钦萍9岁随爷爷采药时,记住的不是药材的市场价格,而是老人蹲在悬崖边数紫花夏枯草叶片时,被荆棘划破的裤脚和那句“脚暖了,心就稳了”的箴言。这种浸润式的身教,让“医者仁心”从书本上的道德概念,化作诊所里“特困户免费、边缘户收成本”的定价铁律,变成质检台上“看、闻、尝”三法的严苛坚守。妻子傅敏冰用银针为店员治腰痛,夫妻俩与员工共享一张简朴办公桌,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在潜移默化中将祖辈的价值观酿成企业的DNA。
商业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技艺的机械复制,而是精神原力的代际传递。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阐释文化传承的真谛,这一智慧同样适用于商业领域。当现代创业者沉迷于商业模式的“颠覆式创新”,醉心于流量玩法与数据神话时,罗钦萍药柜上那道穿山甲爪子刻下的“黄芪”印记,恰似一服清醒剂——它提醒我们,任何商业奇迹的背后,都必有某种超越利润的价值坐标。就像中医药的传承讲究“道地药材”,企业的精神根系也需要“道地土壤”:爷爷的竹篓、师傅的铁律、父辈的身教,这些看似老旧的“传家宝”,实则是抵御商业浮躁的定海神针。当“利益最大化”成为唯一追求,当“短平快”取代“慢功夫”,那些深植于文化血脉中的诚信、仁心、担当,便成为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根本。罗钦萍夫妻的实践证明,传承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将祖辈的精神密码转化为企业的行动自觉,让“医者仁心”在现代商业语境中生长出更具生命力的表达形态。
在困境中淬炼破局的“药方”
创业维艰,罗钦萍夫妻的突围之路写满教科书级的韧性。当第二任总经理带走销售团队、卷走客户资料,账面亏空五六十万,他们没有选择追责抱怨,而是蹲在仓库地板上发愿“一家家药房重新跑”;当银行拒绝贷款,付敏冰拍着丈夫的肩:“老公,不要难过,我们再想其他办法。”,在零下三度的冻雨中骑行送药,后背被铁皮座椅硌出淤青,却笑着说“药比人金贵”。这些浸透汗水的细节,勾勒出创业者最本真的模样:真正的突围,始于放下“老板架子”,把自己扎进市场的泥土里。
他们的智慧更藏在精微处:创业初期手绘城区药房地图,用红笔在纸箱画易碎标记的暗号,建立“公司+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无不是在资源受限的现实中,用最小成本实现精准突破。 这让人想起乔布斯的那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保持对未知的渴望,以无畏的心态挑战常规。在商业突围中,情怀是“君药”,决定方向;实干是“臣药”,落实担当;创新是“佐使”,调和诸方。当“融资难”“团队散”成为创业者的口头禅,罗钦萍夫妻证明:真正的破局之道,藏在俯身耕耘的每一步里。就像他们背着50公斤药品徒步进山,用双脚丈量市场需求,用双手触摸用户痛点,这种“泥土气”十足的突围,比任何商业理论都更有力量——它让我们懂得,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的价值创造。在至暗时刻,他们没有等待“资本救兵”,而是用最原始的坚韧和智慧熬制“药方”,这种从困境中生长出来的突围能力,正是企业抵御风险的核心竞争力。
在责任中扩容企业的“药柜”
东荣医药的办公室里,荣誉墙鲜有人驻足,前台的“便民手册” 却写满为独居老人送药的记录。从“卖药人”到“健康守护者”,罗钦萍夫妻不断扩容创业的“药柜”:中医馆里按古制排列的榆木药柜,是对中医药文化的虔诚守望;党员示范田带动百户农户年均增收,是将个人奋斗融入乡村振兴的自觉担当;疫情期间提前48小时送达的应急药品,是“怕对不起等着用药的人”的朴素承诺。这些选择,看似“偏离”商业主线,实则是对企业格局的深刻诠释——真正的企业家,从来不会把目光局限于账本上的数字,而是懂得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中定位企业价值。
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更显境界:傅敏冰坚持删去发言稿中的个人事迹,罗钦萍总把领奖机会让给年轻员工,12年如一日帮扶留守儿童……这些“吃亏”的选择,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比尔・盖茨曾警示:“成功是一个糟糕的老师,它诱使聪明人认为他们不会失败”,而东荣医药的实践恰是对这一警示的回应。它让我们思考:商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市值的飙升,还是对人的守护?在东荣医药的实践中,答案藏在为员工缝的平安符里,在给农户的技术培训中,在疫情期间灯火通明的仓库里。这种超越利润的价值追求,恰似一味“清热解暑”的良药,治愈着商业社会的浮躁病症——它证明,企业的高度,不在于规模多大,而在于能为多少人的安康托底,为多少人的梦想铺路。当企业将“责任”纳入发展的“药方”,看似扩大了“药柜”的容量,实则拓宽了商业文明的边界,让商业行为具有了温暖人心的力量。
在红色基因中培育时代的“药魂”
在东荣医药的党员示范田,吴茱萸苗与党徽在晨露中同辉。这不是生硬的“政治包装”,而是红色基因与企业肌理的自然融合。老党员讲述当年用雨衣裹住药材、在暴雨中徒步送药的“红色课堂”,与罗钦萍记忆中爷爷的背影形成跨时空的呼应,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医者仁心”的祖训产生化学反应。“党建+产业链”模式,更像一味“药引”,激活了传统医德的时代价值:当红外光谱仪的光束扫过传统晾晒的中药材,当党员技术骨干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户,传承不再是静态的守护,而是在国家战略的赋能下,完成了从“个人情怀”到“社会价值”的升级。
这种赋能,本质上是让企业的精神根系接上了时代的“充电桩”。有位领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在东荣医药的实践中具象化为“党建+产业链”的创新模式。在中医药传承创新面临标准化挑战、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的背景下,罗钦萍夫妻借助党组织搭建的平台,将创业初期的草根智慧升华为现代化产业链模式,既守住了“看闻尝” 三法的质检初心,又突破了传统药企的地域局限。正如傅敏冰所说:“爷爷的银针包传给我们的是治病救人的初心,而党教会我们的,是如何让这份初心乘着时代的快车,抵达更多需要的地方。”当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当商业价值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精神根系便获得了穿越周期的生命力——它不再是脆弱的个人信念,而是扎根于时代沃土的系统工程。党建赋能,让传统医德在组织化的实践中获得制度保障,让创业突围在国家战略的坐标系中找准方向,实现了从 “小我”到“大我”的境界跃升。
在传承与创新中奏响时代强音
罗钦萍夫妻的创业传奇,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的“望闻问切”:
望,是望向爷爷药柜上斑驳的 “黄芪” 印记,守住初心的清澈;闻,是闻着市场的风雨声,在冻雨骑行中捕捉先机的敏锐;问,是问计于基层,从村民脚印、员工需求中寻找方向的谦卑;切,是切中时代脉搏,让中医药在党建引领下融入乡村振兴的担当。
这种将个人奋斗、企业发展、时代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揭示了商业文明的本质规律:真正的传承,不是怀旧式的复制,而是让传统美德在时代语境中生长出新的形态;真正的创新,不是颠覆性的破坏,而是让时代赋能为精神根系提供新的养分。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智慧,在商业领域转化为企业与时代的共生哲学——根系深扎时代土壤,方能汲取养分、抵御风雨;时代土壤因企业的责任担当而肥沃,方能滋养更多根系。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像东荣医药这样,把“低调务实”刻进骨髓,将“敢闯敢拼”融入血脉,中国的商业文明必将呈现更蓬勃的生命力——它既保留着“医者仁心”“义利并举” 的传统基因,又生长出“科技赋能”“责任担当”的时代枝叶,在赣鄱大地乃至九州方圆,培育出更多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参天大树。
武功山的药香,穿越半个世纪依然清新。这缕芬芳告诉我们:商业的最高境界,是让精神根系与时代土壤形成良性共生——根系深扎,方能抵御风雨;土壤肥沃,才能滋养根系。当企业把“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社会担当责任”作为精神根系,把国家战略、民生需求作为时代土壤,便能在传承中突围,在创新中坚守,让商业文明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温暖力量。这,或许就是罗钦萍夫妻的故事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追逐商业成功的路上,别忘了俯下身来,听听土地的声音,摸摸根系的脉动——那里,藏着企业长青的密码,更藏着一个民族对美好商业的永恒期待。
(作者:武志强、万炳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