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武术,守住文化根脉,为新时代铸魂
传承非遗武术,守住文化根脉,为新时代铸魂
——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之非遗武术导师下乡教学感悟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惠民政策,我有幸作为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之一,深入基层乡村开展非遗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推广工作。
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乡村文化凋零,迫切需要挖掘与推广,同时也感受到国家对乡村振兴政策的伟大,更让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有了深刻体悟与新的感想。

这次下乡实践,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任务,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深入基层,感受文化扎根的力量,体会到文化的根底来自于泥土的芬芳,特别是非遗,它有着地方的特色,和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如方言一样,它有着无法复制的归属权。
非遗,它有血脉传承的活性,是地方标识特色的珍宝,是人们生活的习俗、心中的精神纽带,是百姓骨子里独有的家国情怀,是地方独有的资源。它拒绝简单的移植,拒绝外来文化的入侵而根正苗红。它以独有的魅力,自信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特别是非遗传承基地,它有着无法替代的地域文化精神的注解。

如中华武术,这个词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80年代的一部电影《少林寺》曾经风靡全球,一部电视剧《霍元甲》,让我们追剧到《陈真》《霍东觉》等,在我们60、70、80年代人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武术的种子,激活了人们在物质之余,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许多人为了武术四处拜师学艺,也有人至今,仍然尚未圆其心中的武术梦想。
“少年习武正当时,老年习武未为迟。”本次我们下乡的初心,就是帮助大家圆梦武术,为乡村植根,深植中华崛起复兴的根。

旧时人们因一部戏就能踏上求师学艺的道路,反观当下的青少年,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与刷短视频,老一辈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已是荡然无存。同时,也发现,现在亚健康的人越来越普遍,以往出现在老年人的疾病,也趋向于年轻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身体素质逐年下降,所以,更大范围地普及武术健身知识,强健国民体魄,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已是迫在眉睫。
本次下乡普及非遗武术,也响应了国家“推动全民健身”的号召,进一步把我们千年古门派藏武门的武术在基层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展开普及,让先贤们的智慧再一次活跃在这一片沃土,助力不同的人群走向健康。

习主席指出,中华武术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它强健了国民体魄,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价值。
武术不仅是一种克敌术,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文化灵魂、爱国精神。它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同时也蕴含着四大国粹的精髓所在。
它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表现在它的技击术上,更是先贤们历经历史长河中的沉淀与实践所留下来的知识遗产。它不仅以拳脚身法,长短刀剑等兵器的形式来克敌,它还有着维护民族和平的使命,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也是维序中华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
所以,我总结:“武乃生命之根,文为生活之本”,二者缺一不可。

我传承的藏武门非遗来自于隋唐
藏武门武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隋唐名将徐懋功家族。徐懋功出将入相,位列三公。他能文善武,能医善道,被倚为“国之长城”。曾被唐太宗托孤辅政,也曾,引领御医编撰最早的医学药典《英公本草》。其中,藏武门武术徐门拳已被列入江西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人在澳门、广州等地从事武术教学30余年, 2019年将藏武门武术带回家乡江西德安发展,已在德安城区中、小学校园内全面普及,以中医理论结合武术特色,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编排的少儿助长拳,也就是现在校园推广的武术操。使习武的孩子,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精气神也全方位提升。
在德安县城交创建徐门寨,于2023年荣获九江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5年获选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典型案例中唯一的体育类项目。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非遗武术传承活动,让更多群众受益,在弘扬非遗武术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

非遗武术传承需要“接地气”
非遗武术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更不是保存在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展品,它需要一代代传承人“言传身教”的活态传承,是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非遗武术传承必须“接地气”,才能焕发活力。
我们通过组织非遗武术公益实践课程、非遗武术文化讲座、武术演出等活动,村民们的积极参与,用心学习,让我感受到非遗武术在乡土中生根发芽的希望。
本次下乡,希望大家不仅能学会武术动作,更能感受到武术背后的文化魅力。
我也是一名归乡游子,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制定了口号:习武健身为国防,传承非遗兴故乡。扫除武盲传国粹,确保华夏永安康!
让我们携手,把这份珍贵的非遗瑰宝代代相传。扎根在乡村,扎根在基层,更要扎根在青少年的心中,让祖国的未来散发出中华民族独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