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新:禾河边的红色故事这样续写
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一条禾河穿城而过,滋养着两岸的稻田与人家。这里的山山水水,藏着两代人的红色故事——有人用半生守护一句誓言,有人把承诺刻进柴米油盐。
贺佐武的祖父贺页朵,是井冈山革命时期的一名普通农民。1931年,他在一块红布上写下入党誓词,即便有错别字,却字字滚烫:“永不叛党”。90多年后,这块红布的故事被孙子贺佐武一遍遍讲给年轻人听。退休前,他是国家电网的专家;退休后,他成了永新田间地头的“红色宣讲员”。四年来,他义务宣讲100多场,听众超过5000人。在才丰乡的“贺页朵红色家风馆”里,他总指着祖父的誓词说:“这不是文物,是咱家的根。”
这根“根”,早已长出枝叶。贺佐武四兄弟捐出400万元设立奖学金,奖励家乡考上大学的孩子;他们修桥铺路,引进企业建发电厂,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村里那条被当地村民称作“贺页朵路”的水泥路,连通的不只是村庄,更是一代人的心。
禾川派出所的老民警刘军,则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红色家训。他的母亲李页俚,曾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一生奉行“甘守清贫、一心为公”。1983年,刘军穿上警服,母亲临终前叮嘱他:“服务好老百姓。”这句话,他记了40年。
基层民警的日常,是救人、调解、照顾孤寡。寒冬跳河救轻生小伙,自掏腰包给独居老人送米面,帮失足少年重返正途……有人问他:“调去省城多好?”他摇头:“根扎在土里,才活得踏实。”2016年,他花光积蓄把母亲旧居改造成家风馆,义务讲解300多场。馆里陈列着母亲捐粮支援前线的账本、送丈夫参军的老照片。他说:“这些‘老物件’会说话,教人莫忘本。”
在永新,红色传承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贺佐武的宣讲台下,常有孩子抹眼泪;刘军的家风馆里,年轻公务员对着旧照片沉思。一位听过贺佐武讲课的中学生在作文里写道:“原来‘跟党走’不是喊出来的,是爷爷用命守出来的。”而刘军的女儿,虽家境不宽裕,却坚持读完博士,她说:“我爸的‘穷’,教会我什么是富足。”
禾河水静静流淌,红色故事在这里生根。从战火中保存的入党誓词,到如今田间地头的宣讲声;从母亲送郎参军的背影,到儿子调解纠纷的脚印——永新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红色精神,活在一粥一饭里,长在子子孙孙心中。(金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