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丈量千里雷锋式大爱——“深圳爱心大使”梁小明的红土公益路

2025-05-21 21:41 阅读
赣世界

    日前,在赣州市赣县区梅林镇那略显陈旧的居民楼间,58岁的梁小明拄着拐杖,身影显得有些单薄,却又无比坚毅。他正专注地查看残疾人士谭庆梅新安装的康复器材。谁能想到,这位右腿因小儿麻痹症萎缩变形的深圳企业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以顽强的意志在深圳特区与赣南老区之间,走出了一条跨越千里的爱心长征路,用行动深刻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苦难中萌芽的雷锋式初心

    1967年,梁小明出生于浙江一个普通家庭,3岁时小儿麻痹症无情地夺去了他右腿的健康。在江西新余求学的日子里,他遭遇过无数的冷眼与歧视,但赣南老表们质朴的善意,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了他的心灵。班主任悄悄塞给他的鸡蛋,食堂阿姨额外添加的一勺米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在他心底埋下了感恩与爱的种子。这颗种子,在雷锋精神的滋养下,生根发芽。

    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994年,怀揣着仅有的200元,梁小明南下深圳创业。在龙岗街头饥寒交迫之际,一位赣南籍保安大哥向他伸出援手,不仅请他吃饭,还塞给他回家的路费。那一刻,梁小明立下誓言:等自己有能力,一定要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像雷锋一样,为他人送去关怀与帮助,这份誓言,让他在2005年拄起拐杖,踏上了回报红土地的公益征程。

    二十载践行雷锋精神的爱心接力

    从2005年第一次资助会昌县贫困学生起,梁小明便以雷锋为榜样,开启了他风雨无阻的爱心征程,帮扶足迹遍布赣南18个县(市、区)。在大余县樟斗镇,当他得知留守儿童小娟每天需步行3小时上学,便立刻捐资修建村级小学,让孩子们能在更近的地方接受教育;在于都县罗坳镇,看到老党员郭师傅因工伤致贫,他连续三年资助其子完成大学学业,帮助这个家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2013年,梁小明创立了全国首个关爱好人基金——深圳爱之爱基金。他深知,在这片红土地上,有许多像雷锋一样默默奉献的人。这个基金累计帮扶了100多名“赣南好人”和道德模范,其中有坚持30年义务摆渡的老船工,有火海救人的打工青年。梁小明感慨地说:“他们都是活雷锋,是社会最闪亮的星,值得我们敬仰与帮助。”

    从"输血"到"造血",传承雷锋精神的公益创新

    梁小明非常明白,真正的帮助不仅是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更要帮助人们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与雷锋精神中帮助他人自立自强的理念不谋而合。他创新开展“就业帮扶 + 技能培训”模式,在会昌县设立残疾人手工编织基地,帮助30多名残障人士实现就业,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信丰县建立电商孵化中心,带动120余名农村妇女居家创业,为她们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

    近年来,梁小明积极协助组建8个县(市、区)乡村志愿服务联盟,发展村级志愿服务队100余家。在他的带动下,深圳30多家企业与赣南15个村结成帮扶对子,累计引进产业项目23个,帮助2000多名村民脱贫致富。他就像一颗雷锋式的“螺丝钉”,将各方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为老区发展贡献力量。

    生命不息,公益不止,雷锋精神传承不息

    二十年来,梁小明累计捐款捐物超过200万元,自己却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住在龙岗区一套60平米的老房子里,身上的衬衫洗得发白,唯一“奢侈”的,便是那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拐杖。这根拐杖,不仅支撑着他残疾的身躯,更丈量着他对这片红土地的深情与大爱。

    “我是残疾人,更懂得弱势群体的艰辛。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梁小明坚定地说。如今,他正计划在赣南建设“爱心驿站”,为困境儿童提供长期帮扶,让更多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从特区到老区,从城市到乡村,梁小明用残疾的身躯书写着大写的人生。他先后荣获“鹏城慈善感动人物”“赣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2015年当选“江西好人”。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真谛,让善意如同红土地上盛开的鲜花,愈发肥沃、绚烂。正如他在颁奖典礼上所说:“我的拐杖不仅支撑身体,更丈量着人间大爱。让善意像红土地一样肥沃,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文:奇书良)

 #雷锋日记打卡挑战#  #学雷锋纪念日#  #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雷锋#  #雷锋精神#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