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学生的留守学校
童颖冰/文

沿着高速公路,一路急驶,我受九江市音协古琴学会文艺志愿者邀请来到庐山市,去往沙湖山九年制学校开展志愿支教服务。
这里是鄱阳湖湿地公园保护区,浩渺的湿地,绿茵茵的草甸,远处的鄱阳湖一望无边,岸边时而可见一座座亭子。走进保护区,一栋栋新楼整饬,环境优美,沿路不时可见房车露营地,路边的农民多在路边聊天,小店里也少有人进出。随行的文艺志愿者刘贤卿说,每到冬季,便有一大批越冬候鸟来到这里觅食,成为观鸟盛地。
沙湖山九年制学校就坐落在保护区一侧。走进校园,3000平方米的校园,两栋3层楼的教学楼,一栋教师办公楼,但空荡荡的校园听不到孩子们的读书声和欢笑声。硕大的樟树成了鸟儿的天堂,校园空地上落下来的鸟粪成了老师们的烦恼。



校长告诉我们说:这里村民的土地大多数都租赁出去,一亩600元,由承包者机械化管理。保护区里只有工作人员,保洁人员、湿地的护鸟员,村民大多数搬出去了。学校也只剩下9名学生,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留守儿童。
学校原来有25名教师,现在有15名去其他乡镇支教,学校留下了10名教师,大多数未婚。年轻人在这里比较寂寞,即使购物,由于快递站离学校有40分钟路程,老师们只能将物品寄到他家,他一周开车回去一次,帮老师带过来。由于交通不便,很多老师一学期才回一次家。
孩子们见志愿者老师们的到来,默默地看着我们,眼睛盯着玩具目不转睛。
古琴演奏课上,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感受着音乐之美;在吟诵《静夜思》古诗与古琴伴奏时,他们感受到古诗和音乐交融的魅力,仿佛进入了诗的世界。
我给孩子们带去了一堂“杏林文化”故事课,并教孩子们艾的知识和制作艾灸棒。
孩子们渐渐与我们熟稔起来,课堂气氛渐渐松弛,大家积极举手参与教学互动。小尼(化名)悄悄告诉我,他会学着猫叫“喵——”,我夸他“学得很像哦”,他又跟我说他还会学狗叫“汪汪汪”,确实惟妙惟肖,我们禁不住夸他以后可以做相声演员。他说他不喜欢音乐,我告诉他音乐就是内心情绪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就像你学猫叫和狗叫,这个声音也是音乐的一部分,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他腼腆地笑了。
姑娘们很羞涩,但听说我教艾灸棒制作需要一个助教,小梅(化名)在举手的同学们中抢先站到了我身边,帮我摆弄教具,学习制作艾灸棒。我们高兴地组织孩子们两个两个配合,包扎、捆绑。当一个个艾灸棒制成,大家兴奋地轻轻帮老师和我们敲打背部,也相互试敲着。
最后,大家将玩具分发到孩子们手中,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盒,摆弄起来,课堂里一片欢声笑语。
半天的支教结束了,我思绪万千。2003年,我曾走进修水,因为报道修水贫困山区温泉小学、胡家祠堂小学破败,校舍缺失,而引起两任市委书记批示,拨出希望工程款和募集爱心资金为学校重建校舍;2015年我走进乡村学校,报道呼吁乡村学校缺少音体美老师,联动市政协教文卫体届委员进行调研,也报道了市教育部门积极组织培训和选调音体美教师;又10年过去,学校校舍齐全,教师配备充足,但学生却没有了,世事的变化让人难以预计。
世事总在化,只能顺应变化,寻求突破。校园面积大,设施完备,教师力量充足,汪校长说,目前,想到的是将学校建成一个研学基地,有了项目,有了人流,教师也能稳定下来,孩子们有了伙伴也会快乐起来。但实现的路还很长。
半天的支教结束,我们挥手告别,但我的心依然在这9个孩子身上,能走的都走了,只留下他们没有地方去,老师们尽力给他们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但2个人一个班,3个人一个班,有效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是无奈,也是期盼。不知道再过10年,这个学校会是怎么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