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勺里的老味道,暖了心窝传了根

2025-06-24 09:04 阅读
江山新闻

春节的潮汕街头,人头攒动,空气里弥漫着热闹的年味儿。史青春的糖画摊子前,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大伙儿的眼睛,都盯着他手里那把小小的铜勺。金黄色的糖汁儿,在铜锅里咕嘟咕嘟冒着香甜的热气。只见史师傅手腕轻巧地一抬、一收,糖稀如金线般流淌在冰凉光滑的青石板上,左拐右绕,不过十几秒,一个昂首挺胸、活灵活现的“哪吒”就立在了签子上!旁边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忍不住赞叹:“嚯!真神了!”这一幕,被潮汕地方电视台的镜头捕捉下来,纪录片《手艺达人作糖画 浓浓年味别样甜》一播出,街坊邻里都爱看,都说:“这甜味儿,不一样,里头有老早以前赶集的味道,带着人情味儿哩!”

这份“甜”手艺,在史青春心里,早就扎了根。1972年出生的他,老家在江西永新县龙源口镇。他最早的记忆,不是别的,是外公做米糖时,那木槌敲打发出的“咔嗒、咔嗒”声,还有空气里散不开的甜香。“小时候就爱看老人做,”史青春咧嘴一笑,那笑容朴实得就像邻家大叔。十五年前,为了把这“甜”做得更好看、更有意思,他专门跑到江苏,拜了师傅,一门心思学起了糖画。描龙画凤不容易,光是那“十二生肖”,就让他练了又练,如今成了他最拿手、也最叫绝的活儿。

这些年,史青春挑着他的糖画担子,走南闯北,广东的夜市、福建的庙会,都留下过他的身影。那把糖勺,就是他的“喇叭”,走到哪儿响到哪儿。勺子一抖,金黄的糖丝飞舞,栩栩如生的龙、马、猴子就在案板上“站”了起来,引来一片喝彩。为了让这份老味道跟上大伙儿的喜好,史师傅也没闲着。光会画生肖还不够,他琢磨着翻新花样,又练出了“孙悟空”、“喜羊羊”这些孩子们一看就喜欢的“糖人”。

摊子前那个画着十二生肖的转盘,是孩子们最爱玩的。小手用力一转,箭头“滴溜溜”停下——指到“鸡”!史青春二话不说,舀起一勺滚烫的糖稀,手腕悬空,稳稳地移动,线条流畅又带着劲道,眨眼功夫,一只棱角分明、精神抖擞的大公鸡就成了。要是转到“其他生肖”,史师傅照样信手拈来,勺子在他手里,听话得很。常有上了年纪的人,捧着刚做好的糖画,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哎呦,这模样,跟我小时候在老家集上买的一模一样,像,真像啊!”年轻人则忙着拍照、直播,分享这份甜蜜的惊奇:“这手艺绝了!甜在嘴里头,暖在心窝里!”

 

这份甜,史青春做得特别实在,也特别让人放心。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安心,他熬糖的时候,坚决只用纯白糖和水,一点花里胡哨的色素都不加。糖汁熬得透亮金黄,靠的是火候和功夫,图的就是个干干净净的老味道。

近两年,史青春回老家江西永新的时候多了起来。可他回来,不单是为了歇歇脚。永新中学、永新中专等学校操场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支起小炉子,摆开青石板,给学生们讲这糖画的“门道”。从怎么熬糖不糊锅,到手腕怎么运劲儿线条才流畅,他一点儿也不藏私,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围着他,屏住呼吸,看着那神奇的糖线在石板上流淌、凝固,眼睛里闪着光。史青春说,看着娃娃们学得认真,他心里头也甜丝丝的。

糖画摊前,刚做好的糖画慢慢冷却变硬。史青春用竹签轻轻一敲案板,“咔嚓”一声脆响,那片晶莹的糖画就应声而落。他拿起这片凝结了温度与功夫的“甜”,眼神里满是认真:“老辈人传下来的好手艺,得有人接着做,接着学,这老味道才凉不了。”说着,他又舀起一勺滚烫的、金灿灿的糖汁,微微倾身,专注地在青石板上画了起来。这一次,他画的是一条蜿蜒盘旋的老龙——那线条,那神韵,仿佛带着时光的温度,从过去流淌到现在,也流向了围着看的孩子们好奇的眼睛里。那勺子里流淌的,不只是糖,是老辈人的智慧,也是捂热未来的那份心。(金飞飞、刘平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