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栗坂村:一堂来自泥土与热忱的人生课
2025年6月29日,跟随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共青薪火,栗耘兴乡"实践队走进栗坂村,几位平凡却闪耀的村民用他们的人生故事,为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年轻人打开了观察中国乡村的生动窗口。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里,我们遇见的不仅是质朴的村民,更是一部鲜活的乡村振兴教科书,一堂来自泥土与热忱的人生大课。

六十年党龄的活教材
八十多岁的滕爱全爷爷作为淳安江移民,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诠释了什么叫"吃苦耐劳"。当我们围坐在老人家的院子里,听他讲述当年当兵时的艰辛岁月,那些为了建设新家园而日夜劳作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老人说,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人力,但大家从不叫苦,因为知道这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最让我们动容的是老人对党的忠诚。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这些看似简单的坚持,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党员对信仰的坚守。当被问及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时,老人只是朴实地说:"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这位总把"吃亏是福"挂在嘴边的老党员,至今仍在调解邻里纠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党性修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点滴坚持。

干劲叔叔的担当课
滕卫民叔叔的热情像他端出的荔枝一样甜。这位初中毕业却闯出一片天的"斜杠中年",用他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职业发展课。2000年,当电脑还是稀罕物时,他就自费学习电脑操作,这份远见让他在后来的工作中脱颖而出。而那个宁愿赔上一个月工资也要对卖出的缝纫机负责到底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操守。"人不能被定义"是滕叔叔的人生信条。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到车间主任,再到自主开店,他每一步转型都充满勇气和智慧。面对我们的赞叹,他只是笑着说:"我就是喜欢学习新东西,觉得年轻人更应该这样。"临别时他反复叮嘱我们:"趁年轻多学本事。"这句朴实的话语,比任何职业规划课都来得鲜活有力。在这个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终身学习或许就是应对变化的最好方式。

比萨店老板的转型经
滕卫平叔叔的创业史堪称乡村振兴的微缩样本。从养猪户到比萨店主,经营140亩农田的"新农人",他的每一次转型都在寻求新的出路。在大学生扎堆的共青城,他的手工比萨店能立足5年,靠的不仅是手艺,更是敢闯敢试的劲头。"做生意要跟着市场走。"滕叔叔一边揉着面团一边说。当初养猪遇到猪瘟问题,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寻找新机会。发现城里年轻人喜欢西式餐饮,就专门去学习比萨制作;看到农业政策利好,又转身投入规模种植。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他的两个女儿在寒暑假都会主动来店里帮忙,这种奋斗精神正在代际传承。滕叔叔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需要的就是这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

轮椅上的追光者
在斑驳的老屋前,我们遇见了胡叔叔。这位建档立卡的肢体残疾者,虽然下体截肢却把电动轮椅开成了"思想快车"。当我们惊讶于他熟练操作智能手机时,他笑着说:"腿脚不方便,但脑子不能生锈啊!"胡叔叔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弱势群体的坚韧。尽管行动不便,但他坚持学习新知识,关注时事,还经常在村民微信群里分享有用的信息。看着他小儿子围着他的轮椅转悠的场景,我们突然明白:乡村振兴的路上,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光。胡叔叔用他的乐观和进取告诉我们,身体的局限不能阻挡思想的飞翔,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行的路。

田野里的思政课
这些天我们常讨论"乡村振兴需要什么",今天在栗坂村终于找到了答案。乡村振兴需要滕爱全式的党员本色,需要滕卫民式的终身学习,需要滕卫平式的转型智慧,更需要胡叔叔那样在困顿中依然明亮的眼神。这些品质不是教条化的口号,而是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回程时,我们走在新修的村道上,看着两旁整齐的房屋和长势喜人的庄稼,突然想起滕卫民叔叔说的:"人不能被简单定义,不要被条条框框所困住,有精气神有冲劲就一定能被看见。"或许这就是实践的意义——让我们看见土地里长出的坚韧,触摸书本外的中国。栗坂村的这堂人生课,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经验,更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像栗坂村的村民那样,保持学习的热忱,坚守朴实的品质,拥有改变的勇气。因为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而人的成长,最终要回归到对生活的热爱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