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故事中寻精神灯塔,在农耕里绘振兴蓝图
2025年7月1日,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共青薪火,栗耘兴乡”实践队前行的脚步。他们怀揣着热忱与担当,开启了一段意义深远的新征程。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故事的共青土地上,他们以采访为笔,汲取精神力量;以农耕实践为墨,助力乡村振兴,为当地发展勾勒出青春的绚丽色彩。
访谈垦荒先辈,赓续薪火精神
当阳光轻柔地洒在共青城市的大地上时,实践团成员们便怀着无比崇敬且期待的心情,踏上了采访老前辈的旅程。
查冬梅老人,虽已年迈,但精神矍铄。当她哼唱起当年的歌曲,那悠扬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鼓舞着士气,让大家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蓬勃朝气与坚定信念。歌声悠扬婉转诉说憧憬迷茫,歌声激昂嘹亮包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建档立卡对象且肢体残疾的郭金铜老人,却如同一棵坚韧的松柏,傲然挺立在生活的风雨中。他始终秉持着为上忠厚能吃苦的信念,在采访中那句“要去帮助更多的人”,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间。如今,在邮政工作岗位上,他依旧默默耕耘,负责几个小组的垃圾清扫工作。无论严寒酷暑,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初心,让队员们对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无论是默默无闻的查冬梅老人,坚韧不拔不忘初心的郭金铜老人,还是和蔼可亲的村委李堂友,开朗乐观的吴宏朝老人。通过与这些垦荒先锋的深入交流,队员们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了清泉,深刻领悟到了垦荒精神的真谛——那是艰苦奋斗的执着、无私奉献的情怀、团结协作的力量。

投身农耕实践,共筑振兴梦想
“垦荒精神燃心间,青春热血洒乡田。”下午的阳光愈发炽热,实践团成员们来到田间地头,开启了一场与土地亲密接触的农耕之旅。当地农户热情地迎上前来,详细讲解种红薯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从翻土的力度到起垄的高度,从挑选红薯苗的标准到栽种间距的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倾囊相授。队员们围在农户身边,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专注,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农户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纷纷卷起袖子,拿起工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劳动中。翻土时,铁锹与泥土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大地奏响的欢迎曲;栽种红薯苗时,大家小心翼翼,如同呵护着一个个小小的梦想;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田间地头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汗水湿透了衣衫,泥土沾满了双手和衣服,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队员们一边劳作,一边与农户亲切交谈。他们了解到当地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如技术短缺、销售渠道有限等。这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之路任重道远,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持,更需要像他们这样的青年力量,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三下乡”活动,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历史与未来,连接了理论与实践。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共青薪火,栗耘兴乡”实践团的成员们,从垦荒先锋身上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养分,在农耕实践中锤炼了意志品质。他们深知,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传承垦荒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