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火燃乡村,非遗传承谱华章

2025-07-02 22:29 阅读
芝欧粥

在炎炎夏日,青春的火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熊熊燃烧,为响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殷切号召,2025年6月28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婺水寻踪 知行润乡”社会实践队怀揣着热忱与梦想,踏上了前往江西省婺源县的征程。他们将在这片充满诗意与希望的土地上,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之旅,用青春的汗水浇灌乡村的沃土,以实际行动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绚丽篇章。

图为实践队出征合影

抵达婺源后的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了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博物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展品,如民间工艺品、传统手工艺品、戏曲道具等,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智慧。这些展品背后,是一位位传承人的心血和努力,他们用双手守护着这些古老的技艺,不让它们被时间的流逝所遗忘。

图为博物馆陈列的部分展品

在傩舞展区,队员们被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傩舞面具深深吸引。这些面具以木头雕做,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将一个个神话形象、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展现得栩栩如生。队员们纷纷戴上傩舞面具,互相拍照留念,感受着面具背后的文化内涵。傩舞,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信仰,是研究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图为队员戴上傩舞面具互动体验

徽砚以其温润的质地和精美的雕工,让队员们赞叹不已。队员们围在展柜前,仔细端详着上面的雕刻图案,感叹道:“这上面的图案太精美了,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队员们互相交流着对徽砚的看法。徽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其独特的质地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每一块徽砚都是工匠们心血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

图为展柜中陈列的徽砚

除了傩舞面具和徽砚,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还有三雕、炒茶、豆腐架、龙凳灯、灯彩等众多特色非遗项目。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让队员们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三雕技艺展示了婺源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炒茶工艺则体现了婺源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豆腐架和龙凳灯等传统器具则反映了婺源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傩戏的神秘,炒茶的香气,徽砚的温润,龙凳灯的吉祥,油纸伞的雅致……这些非遗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呵护和传承。国家强调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因此,大学生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办好中国事情。

图为实践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前合影留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为实践队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入口合影

青春之火燃乡村,非遗传承谱华章。踏上婺源这片充满诗意与底蕴的土地开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每位队员而言,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文化的深度探访之旅,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觉醒。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商学院“婺水寻踪 知行润乡”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将以青春的活力和创新的思维,为婺源的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作者:邹依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