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玩”出新花样,青春力量护“未”来

2025-07-03 12:21 阅读
蓝精灵

7月2日,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普法润乡社会实践队深入九江市都昌县蔡岭镇华山村,精准对接村民关切,通过入户精准宣讲、互动法治课堂及创新性普法游戏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乡村,为法治乡村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守护未来,法治课堂伴成长。

为切实提升乡村留守儿童及青少年的法治素养与自我保护能力,实践队精准聚焦未成年人群体,在华山村村委会活动室组织开设了主题突出、形式新颖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专题课堂”。针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实践队成员们进行了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与内容准备。课堂以专业制作的PPT课件为核心载体,巧妙融入生动直观的动画视频和贴近生活的真实典型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具象知识。课程内容紧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核心要义,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深入讲解了三大关键领域:一是校园欺凌的综合防治,详细阐释欺凌行为的识别要点、应对策略及求助途径;二是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普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诈骗识别、健康上网习惯等必备知识;三是家庭保护责任体系,明确未成年人享有的家庭保护权利及监护人应尽的法定义务。授课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注重启发互动、引导思考。孩子们聚精会神,积极踊跃参与课堂问答与讨论,求知的眼神中流露出对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及对其保障自身权益力量的初步感知。这堂寓教于理、情理交融的法治启蒙课,不仅有效传递了法律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潜移默化地构筑起尊法、守法、用法的思想根基。课程最后,实践队还结合暑期这一特定时间节点,在课程中融入了“暑期安全专题”内容,特别强调了防溺水安全。成员们通过警示案例分析和具体防护措施讲解,向孩子们普及了预防溺水事故的知识与技能,并提醒其远离危险水域。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普法工作紧扣实际需求、关怀未成年人身心安全的务实导向,受到了在场学生家长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图为实践队成员给孩子们讲解法条 程棋供图

寓教于乐,法条融入游戏中。

本次普法活动创造性地突破了传统宣讲模式的局限,将抽象、严谨的法律条文精心转化为沉浸式、互动性强的趣味游戏体验,极大提升了未成年人参与的积极性与知识吸收的有效性。授课现场,实践队安排了“背部传话筒”与“交头接耳”两大核心互动环节。在“背部传话筒”环节,孩子们分组列队,以背部书写传递信息。巧妙之处在于,所传递的信息为法条中精心选取的具体数字。游戏要求孩子们必须准确感知并传递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关键信息。紧张而有趣的传递过程加深了小朋友们对于法律的记忆和理解。正如一位参与游戏的学生反馈:“原来法条里的要求是这样具体!在队友背上写出来、猜出来,想忘都难!”紧随其后的环节,则将法律知识记忆与团队协作、抗压能力相结合。孩子们分组围坐,需在限定时间内,以“交头接耳”的方式,快速、准确地依次复述一段法律条文。在充满挑战的倒计时氛围和队友间相互督促下,孩子们全神贯注,努力确保每个字词的准确性。寓教于乐的小游戏显著提升了孩子们对核心法条内容的熟悉度和记忆牢固度。活动现场,孩子们全情投入、气氛热烈。这种将“硬法条”融入“软游戏”的创新实践,成功破解了未成年人普法教育中“理解难、记忆难、兴趣弱”的痛点。孩子们在充满乐趣的竞技与合作中,自然而然地接触、理解并记住相关法律规定,真正实现了法律知识从“可及”到“入心”的跨越。欢声笑语不仅洋溢在活动现场,更印证了“寓教于乐”模式在法治启蒙教育中的强大生命力与独特价值,为探索乡村青少年普法新路径提供了生动范例。

图为孩子们玩“背部传声筒”小游戏 程棋供图

本次“三下乡”普法活动,不仅是一堂行走在乡土间的生动法治实践课,更是高校青年学子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活写照。实践队成员们扎根乡土、情系群众,在躬身力行中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认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效,有力锤炼了知行合一的过硬本领,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实践队成员们用心播撒的法治火种,正深深根植于乡村振兴的沃土,必将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为构建和谐有序、文明进步、法治彰明的美丽乡村贡献蓬勃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刘仕瑶)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