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搭桥寻文脉 非遗麻糍映初心
2025-07-04 01:09 阅读
寻脉奉新实践团
2025年7月3日,江西农业大学"推普搭桥,寻脉奉新"实践团深入奉新县梧岗村,以"教育关爱+非遗体验"双主线开展三下乡实践,在课桌与石臼间搭建起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桥梁。
晨光里的课桌:微关爱铺就语言成长路
当日上午,实践团在梧岗村一所小学和初中,开展了微关爱教育服务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为多名中小学生提供分层学业支持,为当地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们提供学业辅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石臼边的课堂:非遗技艺里的文化密码
午后,实践团步行至梧岗村"四个100"非遗导师肖隆财家中,尚未进门便闻见黄连与糯米的混合香气。在村会议室,肖书记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清代《奉新县志》影印件介绍:"黄连麻糍起源于乾隆年间,先民将山中黄连熬汁渗入糯米,既为消解暑气,更取'苦尽甘来'的处世哲思。"他展示的祖传木杵上,"光绪甲辰年制"的刻痕清晰可辨,旁边陈列着石臼、竹筛等全套传统工具。讲解结束后,成员们在院落中体验制作工艺。肖书记的讲述让成员们领悟到,这锤打间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乡土社会的情感联结。

实践回响:青年行动激活文化生命力
从晨光中的拼音辅导到暮色里的麻糍飘香,这场实践既让乡村儿童感受到语言学习的温度,也让青年学子在非遗体验中理解"文化传承需扎根生活"的深意。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后续将与梧岗村共建"推普+非遗"实践基地,让普通话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的活水,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