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文化焕彩·非遗有约
2025年7月2日,随着晨光洒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江益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青禾筑梦,萤火扬风”社会实践队满怀热忱,开启了第五天的志愿活动。志愿者们以“非遗薪火传,童心筑未来”为引,借巧艺启童心,育薪火小传人,续非遗千古韵。
上午,志愿者们带领非遗文化走进了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从精巧的剪纸艺术到悠扬的传统戏曲,从古老的民间故事到精湛的手工技艺,每一项非遗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智慧。课堂上,志愿者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互动,带领孩子们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老师!我奶奶会剪窗花!”“老师,我喜欢看皮影戏!”孩子们眼眸亮晶晶的,纷纷讨论起来,这些闪烁着童真的话语,不仅映照出非遗在日常烟火里的扎根传承,更让传统文化永续的火种,在一颗颗稚嫩心间悄然点亮,为古老非遗的现代续写,埋下充满希望的青春伏笔。

接着,为了增加非遗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志愿者讲解了景德镇瓷器发展和制作,从家乡特色到历史延伸,志愿者们借图片、视频生动呈现,穿插巧妙提问与实物展示,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先是在纸上绘出心仪图案、填涂陶瓷色彩,而后又与志愿者们一同串制陶瓷手串。每一串手串,都凝聚着孩子们的热情,他们沉浸式体验陶瓷文化之美的同时,也在动手实践中拉近了与非遗的距离。

下午,“墨舞飞扬”活动在教室里启幕,悠悠墨香在课堂里弥漫开来。志愿者们先向孩子们生动地介绍了书法的历史渊源,深入讲解了基本的书法技法,并展示了书写的示范过程。孩子们专心致志,沉浸于毛笔与纸墨的交融中,认真临摹字形,体验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通过手中的毛笔,他们不仅体会到书法的魅力,更是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脉搏。课后,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与他们的书法作品合影留念。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脸上绽放着自豪与喜悦。这不仅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传承与发扬的生动体现。


随着墨香的环绕,实践队还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特色课程—— “画脸谱”。在这堂课上,志愿者向孩子们介绍了脸谱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脸谱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脸谱代表忠诚、勇敢,黑色脸谱代表正直、刚毅,白色脸谱则代表阴险、狡诈等。待孩子们了解基础知识后,便开启手绘创作。志愿者们在旁耐心指导,从线条勾勒到色彩搭配,助力大家掌握绘制技巧。经过一番努力,一张张生动各异的脸谱呈现在大家面前。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眼神发亮,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满足与自豪,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这一绘一笑间,悄然沁入童心。

传承非遗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未来,教师教育学院“青禾筑梦,萤火扬风”社会实践队将继续积极投身到保护非遗文化课堂建设中,为乡村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传统技艺走出“被遗忘角落”,滋养更多孩子成为非遗传承幼苗,让文化薪火,在代代接力中永续燃烧。
文|聂颖瑶 翁孟莉 李立莹
图|张轩萍 赵雅雪 叶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