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后的回响:从卢沟桥到少年心,青少年与抗战英烈“隔空对话”
——江西师大科院实践队以“三维课堂”激活抗战记忆
2025年7月3日,吉安市吉州区大江边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30余张稚嫩面孔紧盯着投影幕布上的黑白照片,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星火传馨,心聆共鸣”暑期实践队以“历史细节挖掘+乡土记忆激活”的创新模式,构筑起一座跨越88年的精神桥梁。
1、历史回响:用“时间轴+场景化”还原事件全貌“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实践队以“时间轴”为引,借泛黄的历史老照片,将七七事变置于日本“大陆政策”的侵略脉络中,那弹痕累累的桥身、插在阵地的“誓与阵地共存亡”木牌、还原历史全貌,为破解“照片即历史”的认知局限,团队独创“三阶追问法”:先问“红色箭头代表什么”,再引申“为什么选择7月7日发动进攻”,最后揭秘“地图上未标注的29军地下暗堡”。当孩子们发现“日军计划3天攻占北平,实际僵持22天”的对比数据时,脱口而出:“原来我们的先辈这么厉害!”

2、精神剖析:以“人物志+互动问答”诠释抗战精神“七七事变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时刻。”实践队通过“人物志”环节,聚焦佟麟阁、赵登禹等抗战英烈:佟麟阁在指挥部被炸毁后仍高呼“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赵登禹率部与日军肉搏时身中七弹仍屹立不倒……这些细节让抗战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故事。互动环节中,队员们设计“历史选择题”:“如果你是29军战士,会选择撤退还是死守?”孩子们争相举手,有孩子回答:“守!因为背后是祖国和同胞!”实践队以此为切入点,诵读左权将军写给母亲的信:“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声情并茂的朗诵让现场陷入静默,不少孩子眼眶泛红。

3、时代回响:借“对比图+实践任务”激发使命担当“88年前,卢沟桥的枪声惊醒沉睡的民族;今天,和平的钟声需要你我共同守护。”实践队通过“对比图”展示历史与现实的巨变:从七七事变时“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到如今中国空间站翱翔天际、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数据与影像的碰撞,让青少年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合照时,孩子们高喊:“我们记住啦!卢沟桥的狮子不会说话,但我们的声音要传得更远!”这或许正是历史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制造震撼,而是点燃心火;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唤醒生命。

此次宣讲是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实践,在质朴的互动中激荡出最本真的精神共振,历史教育最珍贵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真诚对话。实践队表示:“我们通过‘历史场景复现’解决‘理解难’,用‘角色代入’破解‘共情难’,以‘实践任务’攻克‘传承难’,‘用小切口讲大道理’的传播智慧,让抗战精神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坐标。当00后的创意与10后的热忱在乡土间生根发芽——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精神传承,需要的只是一颗愿意俯身教学的心,和一双双永远渴望信仰的眼。那束穿越88年时空的光,正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在新的童年里刻下永不褪色的印记。”未来,实践队将继续走进乡村、社区,用“星火”点亮更多青少年的红色记忆,让信仰的力量在代际传承中永续绵延。
谢娟、邓欣悦、韩尚可、熊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