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寻古韵 易堂续风华
7月2日,赣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易堂九子·宁韵薪传”实践团25名师生,在专家谢帆云、廖平平的带领下走进宁都翠微山,以实地研学探寻易堂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一线天畔话古今:沉浸式探寻易堂文脉
“‘云中莲叶秋池艳,天半桃花春井。’这句诗暗藏易堂九子怎样的精神追求?”在宁都翠微山一线天旁的凉亭内,谢帆云老师以诗设问,瞬间点燃赣南师大“易堂九子·宁韵薪传”实践团成员的求知热情。峭壁夹峙的一线天间,岩泉滴答、草木沁香,师生们仿若穿越明清,目睹魏禧等九子隐居著述的场景。谢老师由此切入,讲述九子砍柴筹资、结庐论道,从草莽初创到形成影响深远学术流派的历程,让思政课堂在千年文脉中焕发新活力。

经世致用传薪火:古贤智慧映照当代担当
谢老师深入解读,易堂九子绝非孤立的学术群体。以魏禧为代表,他们秉持“重商主义”观点,提出“重本也要重末”,主张打破传统桎梏;在学术上践行“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强调“仅有高尚意识不够,还需具备扎实本领”。“魏禧放弃仕途,却选择用学问帮助贤明之士治理乡土,这正是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动诠释。”廖平平老师补充道。实践团成员都表示深刻理解易堂九子将个人命运与家国责任紧密相连。“这种‘实干兴邦’的理念正好与赣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以载道学以致用’的院训呼应了呢!”实践队员李雨梦有感而发。

千年文脉启新程:古训今用激荡青年担当
在当今时代,易堂九子的精神遗产更具现实价值。他们强调的“经世致用”,与新时代党员践行的“中央八项规定”中务实作风、服务群众的要求一脉相承;其爱国气节与当代青年“以扎实本领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高度契合。“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不仅要传承经典,更要将‘学以致用’融入血脉,用知识服务社会。”实践团成员徐语菲在笔记中写到。

此次翠微山之行,在宁都县委宣传部与宁都社科联支持下,既是文化探秘,也是生动思政课。丹霞峭壁的历史回响与学子求知目光交织,易堂九子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以“寻迹宁都易堂九子,传承诗国千载文脉”为主题的活动,正激励青年实干担当,让千年文脉焕发时代光彩。
(供稿:赣南师范大学团委 图/文 刘莉 王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