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苗圃”实践队”三下乡”:墨韵涵心培雅趣,文心筑港护童阳

2025-07-05 11:06 阅读
老谭

为响应国家“护苗2025”专项行动暨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守护童年·牵手成长”主题要求,九江学院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童心苗圃”三下乡服务队于7月4日在湖口县马影镇海山社区积极开展“墨韵涵心培雅趣,文心筑港护童阳”主题实践活动,围绕非遗文化传承、防溺水安全教育的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传承香囊之药韵,健康与文化翕合
为深化非遗文化传承,厚植青少年文化自信根基,“童心苗圃”实践服务队依托药学专业特色, 在马影镇海山社区开展“香囊制作”活动。活动创新采用"科普讲解+实践制作"双轨并行模式,通过图文并茂的理论授课,系统阐释香囊所承载的千年文化底蕴,深入解读传统香料的药用价值与养生智慧;同时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由实践队员现场示范助眠安神、驱蚊防虫、提神醒脑等多种香囊制作技法。活动现场,小朋友们积极参与香囊制作实践,在实践队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辨识艾叶、薄荷等中药材,了解其药用功效,并亲手完成香囊制作。

图为实践队成员给当地小朋友讲解香囊香料功效


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学习中医药知识。这不仅传承了香囊制作这一非遗技艺,更将中医药文化生动有趣地传递,实现了非遗保护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社区负责人对本次活动效果给予充分肯定,期待今后开展更多类似的文化传承活动。
赓续漆扇之髹韵,匠艺与文心契合 
为赓续千年非遗文脉,让传统技艺在童心中扎根生长,实践队怀揣“育童心·传文脉”的赤诚初心,带领当地孩童探秘传统髹漆美学。实践队队员手持天然漆料,向孩子们示范晕染技法,以斑竹扇坯为底,将朱漆、黑漆交替点染于扇面边缘。在沉浸式非遗课堂中,实践队设计的“漆韵探秘,寓教于乐”问卷化作联通古今的文化纽带。孩子们循着问卷中的暗藏的工艺密码,在实践队员指导下动手实践,体验漆扇制作,感受非遗魅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当地小朋友讲解非遗漆扇文化

当青春的创意与千年非遗技艺相遇,漆扇晕染的文化密码自然转化为可感知的美学体验。在马影镇的非遗课堂里,大学生们用青春之力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髹漆之韵在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筑牢防溺安全堤,全民共护生命蓝

“防溺水”安全教育是本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队聚焦青少年群体特点,制作了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件,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本次活动以动画视频展示、案例讲解、图片警示等多元化形式,将专业安全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实践队员组织心肺复苏的实操训练,帮助马影镇海山社区居民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他们以青春担当筑牢乡村安全防线,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的生动篇章。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当地小朋友讲解防溺水知识


 “童心苗圃”实践队扎根乡村教育沃土,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青少年安全成长需求,创新构建“文化浸润+安全护航”的实践育人新模式。以传统香囊制作中蕴含的中医药智慧为文化载体,以漆扇髹饰技艺为美育纽带,将中医药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保护与青少年安全教育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育人体系。大学生们以专业所学为刃,在药材辨识中剖开传统医药的智慧肌理,于漆扇晕染里解构非遗技艺的当代转译,更在防溺水宣讲中筑牢乡村孩童的成长安全线。这种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文化传播行动力的实践样态,既回应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号召,更让青年学子在躬身服务中明晰:文化传承不是书斋里的理论空谈,而是以双手触摸传统、用脚步丈量乡土的生命实践。(谭佳欣 高菁)

图为实践队员和小朋友拍照留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