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古韵传薪火,非遗润童心
蝉鸣声声,暑影沉沉。2025年7月2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青禾筑梦,萤火扬风”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江益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了一次以“文化焕彩·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志愿活动。他们希望用一场沉浸式文化盛宴,带孩子们触摸千年非遗的温度,借夏日时光,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古韵流转,传承传统智慧
活动伊始,在“古韵凝佳节·一脉贯春秋”课堂中,志愿者化身“节日使者”,将春节的团圆喜庆、中秋的诗意浪漫、端午的热烈激昂娓娓道来。从岁首新春的爆竹声,到仲秋满月的诗意,再到端午粽香里的家国情怀, 岁月深处的节日记忆,在志愿者的诉说里重新浮现,带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祈愿,在课堂里轻轻流淌 。这些跨越千年的节日记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更是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通过此次课堂,孩子们在感受传统节日魅力的同时,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用稚嫩却坚定的双手托起非遗传承的未来。

随后,“中医文化知多少”环节惊喜登场,志愿者结合生动案例与视频,聚焦熬夜危害展开讲解,将晦涩的中医养生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在轻松的氛围中,中医理论里的昼夜节律、气血调养,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那些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的日常习惯,自然而然地与传统健康智慧相连,与此同时,古老的中医文化也悄然照进孩子们的童年生活。

非遗跃动,指尖绽放千年风华
午后的实践所摇身变为“非遗工坊”。志愿者用精美图片与视频,让皮影戏、苏绣等非遗瑰宝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原来老祖宗的手艺这么酷!”孩子们惊叹连连,眼中满是对文物传承的使命感,这份热忱,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最鲜活的青春力量。 紧接着,创意与传统文化激烈碰撞,画脸谱、剪窗花、瓷韵串珠、书法练习等课程相继开展,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脉络,收获创作喜悦的同时,也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

①“画脸谱·识国粹”:孩子们执笔蘸彩,为空白脸谱添色。红涂关羽忠义、白描曹操狡黠,笔锋划过纸面,戏曲人物的性格符号,成了指尖可触的文化密码 。

②“巧手剪窗花”:红纸折出细密纹路,剪刀游走间,生肖闹春、繁花盛放的图案跃然眼前。孩子们举着作品欢呼,用童真剪刀,把千年剪纸的精巧,剪成了鲜活的童年故事 。

③“瓷韵串珠”:瓷珠在指尖灵活串联,千年陶瓷文化化作腕间灵动装饰。孩子们在串连中,触摸陶瓷纹理,感受传统工艺的细腻与温度 。

④“墨舞飞扬”:铺开宣纸,墨香似幽梦般袅袅散开。孩子们握笔悬腕,横竖撇捺间,浓墨与淡彩在纸面交织成韵。笔尖与宣纸摩挲的沙沙声里,汉字的刚柔之美缓缓舒展,传统文化的深邃与优雅,随着一笔一划渗入心田,悄然孕育着传承的力量 。

文脉跃动,守护文化星河
从节日故事到非遗技艺,从中医智慧到创意手作,这场活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青禾筑梦,萤火扬风”社会实践队用青春力量,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在童心中。我们坚信未来,这些“文化小使者”定会带着今日的热爱,让非遗星河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从节日故事到非遗技艺,从中医智慧到创意手作,这场活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青禾筑梦,萤火扬风”社会实践队用青春力量,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在童心中。我们坚信未来,这些“文化小使者”定会带着今日的热爱,让非遗星河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文:温嘉琪、李立莹、孔泳铃
图:温嘉琪、赵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