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染碧叶,智慧破农题:江西农大学子书写新时代"采莲曲"
七月的赣鄱大地,暑气渐浓,广昌县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姚西村的千亩莲田却在晨曦中透着清凉与生机。7月5日清晨5点半,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青年实践队的队员们已整装待发,奔赴姚西村的莲田,开启了一天的采莲实践与调研之旅,在“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中,书写新时代青年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与担当,践行属于他们的“爱莲说”。

晨光熹微,实践队员们头戴草帽、脚踩胶鞋,跟随村干部踏入满目的碧绿莲海。“采摘莲子要选莲蓬饱满、莲孔微微张开的,动作要轻,不能伤到莲梗。”村干部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采莲技巧。队员们认真学习后,便小心翼翼地投入到采莲工作中。露水打湿了裤脚,莲叶边缘的细刺不时划伤手臂,闷热的空气裹挟着汗水浸透衣衫,但大家没有丝毫懈怠。随着时间推移,竹筐里的莲子渐渐增多,队员们也深刻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艰辛与不易。“以前只觉得莲花美,莲子甜,今天才知道每一颗莲子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和心血。”一位队员感慨道。

在采莲间隙,实践队员们与村干部、莲农们深入交流,通过实地走访、土壤检测等方式,详细了解姚西村莲业的发展现状,发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白莲出现了往年未曾有过的湖南病,经初步分析,与土壤中氮磷钾含量长期超标、化肥残留过多密切相关。队员们利用专业设备对土壤进行检测时发现,虽然当前蚜虫数量较少,但土壤环境的失衡已对白莲生长造成威胁。尽管白莲基地通过杀虫灯有效杀死虫卵,但往年使用的化学药剂仍存在残留隐患,可能长期影响土壤生态与白莲品质。

劳动力结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姚西村务农群体以老人为主,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当地虽推行土地流转政策,试图通过机械化操作提升效率、培养新农人,但推进过程中面临技术培训不足、设备适配性差等难题。此外,粮食种植困境同样严峻——由于粮食价格低迷,每斤稻谷仅九毛多钱,种粮收益难以覆盖成本,导致农户种稻积极性受挫,区域粮食储备量不足。而在白莲种植方面,部分农户为追求产量长期单一耕作,忽视轮作休耕,加之减少化肥、石灰使用后,土壤缺乏必要元素,致使白莲亩产仅150公斤,远低于周边地区200公斤的平均水平 。
针对这些复杂问题,实践队员们凭借植物营养、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专业知识,与村干部、莲农展开多轮研讨。针对白莲病害与土壤污染,队员们建议建立“莲田轮作休耕指数”,推行“莲-稻-紫云英”轮作模式,配合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剂改善土壤;针对劳动力与机械化难题,提出推广“土地托管+职业莲农”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机械化耕作,并联合农保公司推出针对新农人的保险补贴政策,降低生产风险;面对粮食种植困境,队员们建议发展“白莲+水稻”复合种植,利用政策争取粮食价格补贴,同时探索订单农业模式;为提升白莲附加值,团队还规划了莲子饮品、莲蓉馅料、莲心茶等深加工产品方案,结合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打造姚西白莲特色品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莲喻人,赞颂高洁品格。而在新时代的姚西村,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青年实践队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爱莲说”。他们爱这片莲田的勃勃生机,爱莲农们的勤劳质朴,更爱用青春与智慧破解农业发展困局的使命担当。

此次采莲实践与调研活动,队员们不仅深刻体会到农事劳作的艰辛,更被村民们的真诚与热情深深打动。“这里的村民太热情了,就像家人一样,让我们在辛苦劳作中也充满了温暖。”一位队员感慨道,此次实践活动也拉近了他们与土地、与农民的距离。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姚西村莲业发展,深入研究并完善提出的解决方案,以实际行动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