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挥汗,车间里探秘:横源村的青春印记

2025-07-05 15:58 阅读
网友390358

 7月3日上午,江西农业大学“逐梦乡野 赋能乡村”实践队奔赴江西省宜黄县横源村。尽管当日气温高达 37℃,但队员们不畏酷暑,踏入滚烫的大地,将汗水挥洒在水田与农机之间,书写着青春的乡村服务篇章。

赤足入田:汗水浇灌的“第一课”

  烈日高悬,横源村的稻田在高温下泛起层层热浪。实践队员们三五成群,踏入及膝的稻田,清凉的淤泥瞬间包裹住脚踝,头顶却是烈日的炙烤。一位年过六旬的村民爷爷俯身示范插秧手法,指尖轻捻嫩苗,手腕灵巧一压,一株秧苗便稳稳扎根水中。“浅些!再浅些!不要用力,根要透气!”方言里的急切叮咛,化作了生动的农技课堂。队员们从生疏到熟练,汗水滴落进浑浊的水田,青春的“躬身课”在泥土深处结出果实。

图为实践队员在稻田中插秧,他们赤脚站在及膝的水田里,将一大片秧苗插入泥中。何江伟 供图

 “刚接触插秧时,我手忙脚乱,秧苗不是插得太深就是歪倒,多亏了村民爷爷的耐心指导。”实践队员彭永明感慨道,“现在看着自己插的秧苗逐渐整齐,心里满是成就感。”

工厂探秘:黄精的“变形记”

 短暂休整后,实践队员们走进村里的黄精加工基地。空气中弥漫着药材的甘香,黝黑的黄精块茎经过清洗、蒸制、晾晒、切片等多道工序,蜕变为乌润透亮的滋补佳品。队员们戴上手套参与分拣包装,感受乡土珍品走向市场的旅程。

图为实践队员在黄精加工车间学习加工流程,他们认真地观察黄精的切片。范舒婷 供图

 “黄精加工可不容易,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马虎不得。”负责加工的村民爷爷介绍道。队员们认真听着,对乡村振兴的产业脉动有了更深的认识。队员范舒婷表示:“黄精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每一步都凝聚着村民们的智慧和汗水。”

专业践行:助农与农机间的担当

 午后,实践队继续活跃在村巷间。他们手持扫帚、垃圾夹,沿村道清捡杂物,为村容“净颜”;又帮农户采摘、分拣豆角,将饱满的豆荚码放整齐。作为农业大学工学院的学子,他们发挥专业优势,深入采访农户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与痛点。

图为实践队员在村巷中清扫垃圾,他们手持扫帚、垃圾夹,为村容村貌的改善贡献力量。范舒婷 供图​​

“大伯,咱家都种哪些农作物?农忙时用哪些机械设备帮忙?”“收割机操作顺手吗?”“油费高不高?”队员们细致询问农机使用情况,了解村民们的农耕生活。一位农户大伯接过话茬:“现在种地,都离不开农机。现在年龄大了,有了机器的帮忙我们都轻松不少。” 

 在村民指导下,队员们还亲手启动打田机,体验农机操作。“操作农机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技巧和经验。”队员王瀚墨说道,“这让我们意识到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短板,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正学习操作着农用机械,认真听取村民的讲解。何江伟 供图

青春答卷:在实践中成长

 当一日实践接近尾声,夕阳洒下金色余晖。实践队员们回首这一天:他们在 37℃高温下弯腰插秧,感受农耕的艰辛;在车间里分拣黄精,体会产业振兴的不易;在村巷间清扫、帮农,为乡村环境和农户出力;在田头与村民交流,探寻农机推广的路径。

 “今天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队员何江伟说,“虽然很累,但看到村民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乡村需要的不仅是汗水,更是年轻人带着信念的深耕。而“逐梦乡野”的实践队员们,正用双脚在这片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寻找答案。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青春的誓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