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走进乡间巷陌 赋能美丽乡村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赣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格物鼎新·智汇星程”苏区振兴服务队和“格致科普·红土赋能”红光乡村振兴服务队赴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
校地携手,共绘发展新蓝图
为深化校地合作,凝聚发展合力,助力青年成长,“格致科普·红土赋能”红光乡村振兴服务队与石城县横江镇开展主题为“校地联动谋发展,共话合作新未来”座谈会,横江镇相关同志和服务队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在会议上,双方围绕教育展开探讨。“要深入开展专项调查,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与研究”,横江镇的红色资源丰富,赓续红色血脉必须首先保护好红色资源。要从增强保护红色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从专项督查、专项经费、定期检查修复等方面加大保护力度,并构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区域联盟”深入开展红色资源的挖掘和系统研究,系统梳理和分析历经岁月洗礼的革命故事、镌刻时代记忆的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蕴含的丰富内涵与精神特质,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
此次座谈搭建校地沟通桥梁,为后续在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联动奠定基础,推动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祠堂变五堂,文明新风拂乡村
为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祠堂文化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宗祠文化资源,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助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和乡村文明进步,“格物鼎新·智汇星程”苏区振兴服务队开展主题为“移风易俗弘新风,坚定不移跟党走”实地调研活动。
祠堂变讲堂,“走新”更“走心”。实践队员在赣江源镇友联村蘭公祠内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思政课。“1931年……史称‘秋溪整编’”,文明实践员、讲解员张莹以秋水河上的红军桥作为引入,以“秋溪整编历史”为主题,从秋溪整编的历史背景切入,绘声绘色地诉说着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实践队员和学生们踊跃回答问题,相互交流心得体会,积极融入课堂,沉浸于那段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峥嵘岁月,深刻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伟大精神。

“祠堂变学堂,子弟变栋梁”。这堂红色思政课打破常规课堂模式,将红色课堂移至祠堂这一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公共空间。文明实践员张莹向实践队员介绍到,祠堂不仅是宗族血脉的象征,更是客家文化的缩影。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潮中,祠堂正经历着一场悄然的蜕变,从传统的祭祀场所化身为象征乡村文明的“新地标”。通过创新实践,祠堂不仅只是宗族仪式的场所,也慢慢成为村史馆、家风家训馆、邻里议事馆、宣传宣讲基地等多功能文化阵地,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祠堂文化深度融合,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文明的力量,正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祠堂变礼堂,红歌声嘹亮。七月一日,实践队员们在友联村孔良公祠广场上参加了赣江源镇庆七一干群联合活动。红歌声嘹亮,五星红旗飞扬,实践队员们融入群众中用心用情歌唱祖国,同现场的领导、工作人员和观众一起手拉手,围成圈,随着音乐尽情舞动。

从《小白杨》、《歌唱祖国》,到《十送红军》《映山红》,实践队员们用饱含深情的歌声诉说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在激昂的旋律中,实践队员和现场群众都不由自主地打着节拍,轻声跟唱,专注的眼神里,满是感动与认同,婉转的音符与铿锵的节奏相互交融,红色精神随着歌声在每个人心间流淌、激荡。
这场夏夜的露天欢歌,生动诠释了宗祠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互交融,是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助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和乡村文明进步的生动缩影。实践队员走进田间地头和乡间巷陌,在石城这片红土地上学思践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深入田野,探寻产业振兴新路径
为深入了解友联村的产业现状与发展历程,感悟石城县“实诚”人的精神内涵,“格物鼎新·智汇星程”苏区振兴服务队在友联村的寻常巷陌、田间地头开展主题为“探寻发展新路径,理论宣讲暖人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坚韧不拔,寻求发展”,友联村村书记赖秋明在和实践队员分享友联村发展历程时说道。在采访中得知实,友联村主要以白莲种植为主,白莲,烟草种植、渔业养殖和水稻制种构成了友联村产业的多元图景。从白莲种植到向日葵养殖,从“稻鱼共生”新模式和贡米种植,到打造“红色·友联”品牌,友联村村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探寻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共同绘就乡村振兴实践蓝图,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乡村发展提供鲜活样本,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行走在友联村的绿水青山中,实践队员们感受到友联村人的坚韧不拔和友联村精神的丰富内涵。此次调研,实践队员从历史溯源到现实实干,从民生洞察到产业探索,见证“红色·友联”文化基因激活乡村振兴的实践。
赣南师范大学“格物鼎新·智汇星程”苏区振兴服务队和“格致科普·红土赋能”红光乡村振兴服务队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在实践中把握自己,在社会大课堂中学真知、悟真谛、长真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暑期“三下乡”# #赣鄱大地书写青春#(朱海峰 黄熠 朱振林 凌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