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学子赴婺源探访查氏酿酒技艺
6月23日至26日,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信水遗韵,匠心传薪”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氏酿酒技艺,开展了一场深度调研实践活动。在非遗传承人查永红师傅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先后走访宝德堂查记酒坊、查氏宗祠与西门井,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深度访谈等方式,聚焦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
从西门井到酒坊的调研初体验
抵达凤山村首日,团队便将目光投向查氏酿酒的核心要素——西门井。在查永红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实践了古法取水。 “看着查师傅轻松地将木桶倒扣入井,巧妙利用惯性让水灌满,我们都跃跃欲试,但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需要巧劲”
查师傅向调研团队介绍,井水自海拔1116.6米的高湖山潜行十余公里,富含钛、铁、钙、硒等20余种微量元素,是激活酒曲微生物的关键,是酿造“入口绵、落喉甜”滋味的基础。 “不管我们产业做到多大了,但是每年还要坚持,用这口井的水去做这个酒曲,这是必须要保证的,每一粒酒曲都要用这个井里面的水来做。”谈及西门井水,查永红师傅这样说道。队员们认真记录水质特点及其在工艺中的核心作用,并拍摄记录了取水全过程。

解密“六必”古法的实践观察
带着对水源的初步认识,团队走进了宝德堂查记酒坊,近距离了解查氏酿酒的核心工艺。 查永红师傅详细讲解了遵循《礼记・月令》“六必”准则(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积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的古法酿造流程。队员们进一步了解原料的精选、酒曲的制作、蒸煮的洁净要求、陶制器具的使用以及火候的精准把握。团队详细询问了机械化生产与传统古法之间的平衡问题,查师傅强调,核心工艺的坚守是保证非遗技艺纯正性和独特风味的关键,这一点从未改变。

青年视角下的非遗困境与破局思考
调研过程中,传承现状成为团队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与查永红师傅的深度访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尽管查氏酿酒技艺价值斐然,但年轻人对其认知度低是当前最大的挑战。 “年轻人对我们查氏酿酒这项非遗技艺了解少”查师傅坦言。
针对这一发现,团队成员结合专业所学展开了热烈讨论。 带队老师胡一伟引导队员思考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拉近非遗与青年的距离:“传统需要活力,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找到与当代青年审美的契合点至关重要。”队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一方面,可探索在坚守核心工艺基础上,研发更符合年轻人口感的低度、风味米酒产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系统性记录、展示酿造工艺细节和背后的文化故事,让神秘的非遗变得可触可感。 这一建议得到了查师傅的积极回应,他表示目前已经开始尝试在酿酒时录制短视频进行传播。

实践出真知,青春助力非遗焕新
团队将整理调研素材,撰写详细报告,并计划利用新媒体专业知识,协助查记酒坊策划系列短视频内容,以实际行动为查氏酿酒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贡献智慧与力量。 队员们表示,这次实践是一次宝贵的国情认知课,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与推动文化创新的可能。

郭权予 胡子璇 桂如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