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学子与广昌县自然资源局共探乡村发展新路径
2025年7月7日上午,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三农”问题青年实践队奔赴广昌县自然资源局,与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座谈,围绕耕地保护、生态红线、产业发展等“三农”领域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破解县域发展难题提供新思路。

一、耕地破碎化与生态红线:双重约束下的发展困局
广昌县作为传统农业县,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地耕地破碎化问题十分突出,大量梯田分散于山区丘陵地带,导致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难以推进,大型农业机械无法施展,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广昌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空间总面积高达48.31%,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下,如何保障耕地面积、平衡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成为当地发展面临的双重挑战。
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指出,由于部分区域生态红线与耕地范围存在重叠,在实际管理中存在边界界定模糊的问题。当前亟需建立标准公示牌与简易公示牌,明确生态红线勘界地标,通过可视化的标识让基层群众和管理者清晰知晓保护范围,为生态保护与耕地管理提供直观指引。
二、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政策激励与项目建设双管齐下
面对耕地撂荒问题,广昌县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各村依托村集体成立种植公司,通过集中种植、承包流转等方式,将分散的耕地集中管理。同时,大力鼓励种植大户参与承包,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调动农民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当地实施每亩200元的耕地补贴政策,有效激发了土地耕种活力。
在耕地质量提升方面,广昌县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20.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水设施完善、田间道路建设等工程,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当地还建立了严格的耕地保护考核机制,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确保每一寸耕地都得到有效保护。
三、产业发展困境:资源优势与现实瓶颈的矛盾
广昌县拥有丰富的莲资源,依托这一特色,当地发展了莲子汁、荷叶茶、藕粉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初步形成了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然而,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受人口基数少、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的影响,市场拓展难度大,产品销售半径受限,制约了产业规模扩大。另一方面,乡镇旅游产业同质化严重,特色挖掘不足,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吸引力,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生态资源转化方面,虽然部分山区实施“山上换山下”的搬迁政策,但由于山区自然资源禀赋有限,搬迁后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置换,产业承接能力不足,导致群众增收渠道狭窄,乡村发展动力不足。
四、校地携手破难题:智慧碰撞激发振兴动能
针对广昌县面临的发展难题,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青年实践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耕地与生态保护协调方面,建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实现对耕地和生态红线的实时监控和科学管理。同时,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公示牌、宣传手册等形式,提高基层群众对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产业发展上,实践队建议广昌县进一步挖掘特色资源,将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以莲花种植体验、莲子采摘加工、莲花主题民俗活动等为核心的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同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流条件,降低运输成本,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还可探索“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模式,拓宽产品销售和旅游推广渠道,提升产业竞争力。
广昌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对实践队提出的建议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将认真研究吸纳,积极推动校地合作,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为广昌县“三农”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此次座谈不仅为广昌县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实践队队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长才干、贡献力量。

未来,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青年实践队将继续深入广昌县乡村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和帮扶活动,持续为当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服务,以青春力量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通讯员:王家伟 于鸿睿 李祖祥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