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品读垦荒峥嵘史,奋楫青春砥砺行
历史长河奔涌,总有精神如不灭灯塔照亮前路。共青垦荒精神,便是这样一盏凝聚热血与信念的明灯。2025年7月5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青禾筑梦·萤火扬风”社会实践队怀着崇敬与向往之情,走进共青垦荒文化实践基地,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踏访旧址,聆听岁月回响
当志愿者们踏入共青垦荒文化实践基地,时光的齿轮便悄然倒转,带领着志愿者回溯往昔。首站抵达的垦殖场旧址中,爬满青苔的古老砖墙、锈迹斑驳的拖拉机,正在无声地诉说着共青往昔的艰辛与奋斗。当志愿者们正沉浸于历史的厚重时,讲解员铿锵有力地唱起了《共青场青年进行曲》,激昂旋律中,垦荒先辈们挥舞锄头、扎根荒野的身影仿佛重现在志愿者们的眼前,歌声裹挟着热血与信念,在志愿者心中激起层层波澜,点燃了志愿者们对共青垦荒者们的深切敬仰与传承之志。

探秘展馆,追溯峥嵘历程
志愿者们移步至垦荒展示馆,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黑白的照片定格了拓荒者坚毅的面容、翔实的介绍文字诉说着往昔的波澜壮阔,从开垦初期的筚路蓝缕,到逐步发展的艰辛探索,每一个篇章都镌刻着垦荒者永不言弃的坚韧品格与矢志不渝的奋斗信念。漫步其间,志愿者们仿佛穿越时空,在岁月的长卷中触摸到艰苦奋斗精神的滚烫内核,更读懂了这面垦荒精神旗帜背后的千钧分量。

瞻仰名墙,铭记垦荒英魂
沿着历史的足迹继续前行,志愿者们来到庄严肃穆的饮水思源墙前。九十八个木桶整齐列阵,每块木板上的垦荒队员姓名在岁月晕染下泛着古朴光泽,恰似一部篆刻于木桶的英雄史诗。讲解员的讲述声缓缓响起,将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有人告别故土,毅然奔赴荒芜滩涂;有人扎根田野,将青春化作滋养土地的甘霖;有人耗尽毕生心血,只为让贫瘠之地绽放希望之花。木桶上的这些名字背后,是舍小我为大我的无私抉择,更是他们用一生践行的坚定初心。看着木桶上的每一个名字,志愿者们仿佛看到垦荒者们炽热的灵魂在岁月中闪耀,他们的名字与事迹,如同一座座精神丰碑,这些不朽的精神丰碑,正无声地激励着新时代青年传承奉献之火,续写奋斗新篇。

数智赋能,擘画乡村新篇
推开乡村振兴直播点的门扉,一方小小天地里,一间简约直播间的冷调金属器械,与古朴陈列的暖褐岁月质感悄然碰撞。老式挑担横亘空间中央,竹篾间沉淀着往昔的耕耘记忆。小小的空间里,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在此交汇,直播所用的补光灯与三脚架摆放在此,虽不见忙碌的身影,却仿佛在预示着在数字浪潮的翻涌下乡村转型的无限可能。志愿者们驻足观望,深刻感受到:曾经的垦荒精神,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数字时代,激励着新一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体验非遗,传承文化匠心
循着垦荒精神的脉络,志愿者们来到实践基地的非遗传承展区。映入眼帘的非遗羽毛画作品,以细腻羽毛拼贴出山河万象,以精妙技法诉说岁月故事,引得志愿者们驻足赞叹。在非遗大师的指导下,志愿者们化身文化传承的实践者,从精心挑选色彩斑斓的羽毛,到毫厘之间的细致裁剪与粘贴,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专注。指尖翻飞间,片片羽毛化作文化传承的纽带,将百年匠心与青春热忱悄然交织。志愿者们在实践中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更深刻领悟到,守护非遗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珍视,更是新时代青年赓续文明薪火、让文化瑰宝焕发新生的使命担当。

当实践的步履抵达终点,这场镌刻初心的共青垦荒文化之旅圆满收官,志愿者们怀揣满载的感悟与力量踏上返程。这次的实践,不仅是一次追溯垦荒岁月的时光之旅,更是一场涤荡灵魂的精神淬炼。未来,志愿者们将在“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十六字共青垦荒精神的火炬指引下,于更多实践中勇担使命,以青春之力续写奋斗新篇,让垦荒精神的薪火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文|舒馨 孔泳铃 李立莹
图|叶滢 谈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