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少学习多生活
上海的黄梅季,雨停的间隙,我陪妈妈在中医诊所候诊,旁边坐着的同样在候诊的一对母子。小男孩坐了一会就拿起妈妈手里的伞,一蹦一跳去敲打路边的一个个水塘。难免控制不住力气,总有点水花激起,溅到我们。
他妈妈见状立马训斥,“不许玩了,给我回来坐下!”然后一个劲给我爸妈道歉,“实在不好意思啊。”我爸爸立马说,“没关系的,小孩子嘛~”
没想到这句话一出,他妈妈立马开始了吐槽,“都这么大了,两年级了,还是只知道玩。学啥啥不行,贪玩第一名。”
我爸爸又笑着说,“这个年纪就该玩呀,哪个阶段做哪个阶段的事啊,这个阶段不玩够,难道等到我们这个岁数玩啊。”
后来我妈妈被叫到号了,我们进了诊室。但那天的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回放。
让孩子去玩雨踩水塘,这可是我当年真金白银去上早期儿童教育时经常会被推荐的项目,帮助孩子打开感官,发展大运动。
小时候都爱这样玩,但好像真的才过了几年而已。我们已经宁愿花大钱送孩子去感统班也不怎么待见这样的玩耍了;我们开始埋怨孩子“只知道玩却不学习”了?
每次讨论让孩子少学一点,多玩一点,多体验一下真实世界,总会有不少人说:
“那我也没办法啊,光会玩成绩上不去啊。”
“一直在玩,就只想着玩了,不可能读好书的
其实自己稍微做点功课就能知道,玩和学从来不冲突。
大量脑科学研究都表明:前额叶皮质发展,是需要大量的自由玩耍和探索时间的,自由玩耍时产生的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结构化学习的3倍。
更不要说,玩耍过程中产生的对情绪调节、创造力、处理复杂问题、社交能力、抗压能力等等这些“不是考试成绩可以衡量,但很重要的软性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也提醒年轻人“不要把所有时间花在学习上,孩子们需要走出去,交朋友,长阅历,比考个好成绩更重要。”